市场失灵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16页(13386字)

【内容介绍】:

在微观经济学中,伴有竞争性市场体系均衡的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t)。

倘若按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来表达,可以简单地作如下表述:(1)假如有足够的市场,(2)假如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按竞争规则行事,以及(3)假如存在均衡状态,那么,在这种均衡状态下的资源配置就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Arrow,1951;Debreu,1959)。倘若情况不符合这项定理的结论时,即如果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就认为市场是失灵的,同时也就提出了政府是否以及如何干预经济以矫正这种市场失灵的问题(Bator,1958)。研究市场失灵的传统方法一般仅罗列出资源错误配置可能发生的各类情况,比如,垄断、外部性、共用品、市场不完善、信息不足、失业与通货膨胀以及收入再分配等等。但是,当我们深入分析这些市场失灵的表象时却发现,在这些表象的背后存在着与产权、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很大关系的根本性原因。

1.市场失灵的根本性原因

市场是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中,个人或企业不只是交换商品,而且还交换了以某种特定方式在特定时间内使用它们的“权力”(rights)。例如,当一个消费者购买了一辆汽车时,他购买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资产,而且还买到了以某种特定方式使用这种资产的权力:他取得了在公路上不超速行驶、可乘载一定人数的权力,他还有不付费而把车停放在路边、不经他的许可别人不能使用这辆车的权力。

又如,当一位雇主雇佣了一个工人时,他同时买到了指令这个工人在特定时间内完成某项工作的权力。这些权力界定了资产的用途,通称为产权(property rights)。市场就是组织商品的“权力交换”(exchange of control)的制度,其中,这种权力(control)的性质是由赋予这种商品的产权界定的。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对于两个消费者而言,如果两种商品间的边际替代率不相等,那么,这种资源配置就是低效率的:如果重新安排消费向量,就可能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没有谁的境况变坏。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之间存在着互利贸易的可能。如果,那么,可以签订这样一份契约,即个人1向个人2出售一个单位的x1,以交换四个单位的x2,这样,就会使这两个人的境况都得到改善。

换一种说法,比如一个套利者与这两个人签订契约,据此,该套利者以31/2单位的x2换取个人1的一个单位的x1,然后,用一个单位的x1换取个人2的41/2单位的x2。结果,这两个人的境况都得到了改善,同时该套利者也赚取了一个单位x2的利润。

这个例子阐示了源于帕累托效率特有定义的一般规则。倘若存在着低效率,那么,通过交换或生产,就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会使任何其他人的境况变坏。

低效率意味着有潜在的互利贸易或赢利性生产决策。因此,某一资源配置机制为什么是低效率的问题就可以换成另一种说法,即为什么没有这种有利的或赢利的交换或生产决策。在个人希望通过贸易或生产使其自身的境况改善的情况下,(1)如果个人对商品(包括生产性资产)没有足够的权力来进行赢利的或有利的交换和生产,(2)如果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超过贸易的利益,(3)如果个人在如何分享其互利交换的利益上不能达成一致,那么,低效率仍然会存在。可见,上述这三个条件正是市场失灵的最根本性原因。

1.1 权力不足:不完全排他性和不可转换性

一个人获得商品的权力是由产权制度界定的,而产权制度因不完全的排他性或因不可转换性而可能是不完全的。

不完全排他性 当获得某种商品的有效权力并非授予某一个人而是授予某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可能非常大)时,就会出现不完全排他性。获得某种商品或资产的权力意味着有能力决定谁来使用它、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它、在多长时间内使用它以及以什么条件使用它。当权力属于某一群体时,希望取得这种权力的某个人必须与该群体中的其他所有人订立契约。

可是,这样做也许是很难的或成本太高,以致于没有谁能够获得独享的权力。我们以公路交通作为例子加以说明。“公路”正如其称谓所示,是一种大家“拥有”的资产,只要有合法驾照、上了保险并适合于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的任何人都有权在该公路上行驶。

想要获取该道路行驶权力的某个人就必须与每一位实际的和潜在的道路使用者订立契约,然后,道路使用者作了适当的考虑之后同意以某种方式限制他对该道路的使用。这一过程相当复杂,表明了在公路使用的权力上为什么不存在市场的原因。具有这种特征的商品或资产不胜枚举,通称为“非排他性资源”(non-exclusive resources)或“共同产权资源”(common-property resources)或“自由获取资源”(free access resources),因为,全部联合所有者(在这种经济中也许是每一个人)都有权以特定方式使用它们。

权力也可以用排除任何人亦即决定谁不应当使用这种商品或资产的能力来界定。排他性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合法性条件:某种商品的产权必须允许一个人排除其他所有人使用这种商品。

排除的合法权力还必须以执行这种权力的能力作后盾。在很多情况下,排除权力的执行非常简单且没有什么费用。例如,一个消费者在超市买了一块面包,把它带回家吃掉,而他排除其他人消费这块面包不会发生什么成本。可是,卖面包的超市为了防止消费者不付钱就把面包带走就会发生一些额外费用,比如检查和保安费用等。

人们除了预防未经许可而使用其产权外,还必须投入资源以检查和惩罚这种未经许可使用。这些预防成本、检查成本和惩罚成本通称为排他成本(exclusion costs)。

鉴于不完全的排他性,潜在有利的贸易或交换也许不会发生。某个人不可能对某种商品或资产获取有效权力或独享,其原因不是没有排他的合法权力,就是排他成本大大高于贸易收益。

同样地,倘若做出生产决策的个人不能排除其他人从中获益,那么,潜在有益的生产就不会发生。比如,如果法律允许任何人不经农民同意就可收割小麦,那么,农民就没有动力去种植小麦。没有排他性就会使个人增加产量的利益消失,从而就会降低任何个人承担增加生产所需成本的积极性。

不可转换性 当合法的排除权力属于某个人且排他成本很低,但这种资产或商品的所有者不会有以任何条件给予任何个人的无限制的合法转让使用权力或所有权时,就会出现不可转换性。就拿劳动力市场来说,人们拥有其劳动力,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出卖劳动力,但是,法律不允许永久转让劳动力权力,因为奴隶是非法的。

此外,对于哪些人可以交易也有限制:比如,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不能购买香烟,但可以消费它;出租车只有在地方当局许可的情况下才可以出租运营。

因此,交换条件的限制防止或禁止了交易双方认为是互利的交易。

1.2 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交换需要信息,比如潜在的买卖双方的特性和位置必须要弄清,买卖双方准备交易的条件必须查明,准备交换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其产权必须予以检查。

可是,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很大。人们无疑要发生搜寻成本(search costs)以寻找贸易伙伴,还会发生观测成本(observation costs)以了解正在交换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

此外,交换条件的谈判和确定以及交换条件的执行都会发生成本。

这种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可能非常大,以致于潜在有利的契约无法形成或者契约是不完全的,而使某些潜在利益白白流失。

1.3 讨价还价问题

由于交易双方在贸易条件上尚未达成一致,互利贸易也许不能成交。例如,个人1以一定数量的x1交换个人2的一定数量的X2,经过讨价还价将使这两个人的境况都得到改善,而这种讨价还价花样繁多。个人1显然愿意在低价位上以x1交换x2,因为他正在用x1购买x2;而个人2则愿意以高价位进行交易。这两个人都将从这笔交易中获益,但这笔交易的利益划分取决于讨价还价的具体情况。这有可能导致旷日持久的且成本高昂的讨价还价过程,而且在有些情况下,交易双方最终不能达成协议,特别是在他们对潜在的贸易利益没有相同的信息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不能达成一致的部分原因是可能使双方的境况都变好的成交,其条件繁多。

倘若交易双方所面临的惟一选择就是要在某些固定的条件下交易或不交易,那么,他们就用不着讨价还价了:倘若规定条件使双方的境况都变好,那么,他们将交易;倘若规定条件使其中一方的境况变坏,那么,他们就不会交易。这正是在竞争性市场均衡情况下存在的状况:存在一个交易双方都接受的单一价格。

在均衡状态下,没有卖者会要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也没有买者会支付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因为面临较高价格的任何买者都将从另外一个卖者那里以市场价格购买;同样,没有卖者会要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也没有买者会支付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因为卖者知道他们能按市场价格出售给其他买者。

2.市场失灵现象的深入分析

现在,我们利用上述分析的三种根本性原因来阐示几种市场失灵现象,同时也就说明了政府从事微观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并暗示出政府干预的切入点和方法。

2.1 垄断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垄断者通过生产一种产量使利润最大化,而这个产量是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下的产量。图1阐示了垄断者的均衡,其中,qm和pm分别是垄断产量和垄断价格;同时,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假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不变。

这种情况属于帕累托低效率状态。消费者对额外一个单位的产量可能准备支付高达pm,而额外一个单位的成本是垄断者的边际成本MC。

由于MR=MC,pm>MR,可知pm>MC:消费者对于额外一个单位的产量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其生产成本。如果消费者对于额外一个单位的产量实际支付的价格低于pm而高于MC,虽然消费者仍然要对业已生产出来的单位支付pm·qm,但是,垄断者和消费者的境况都会得到改善:垄断者的利润增加,而消费者以一个较低的价格获得额外消费。

图1 垄断低效率

帕累托效率产量处于这样一点上,在该点上,消费者对于额外一单位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以需求曲线的高度测度)等于这一额外单位的成本。也就是说,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所决定的产量,即q*

由于垄断价格和垄断产量是低效率的,因此,如果产量从qm增加到q*,消费者和垄断者都有潜在利益。垄断者与消费者之间达成的能够导致效率产量的契约就是垄断者同意按等于边际成本的价格p*出售产量q*

由于销售利润会下降pm-p*)qm,消费者就要一次性支付至少等于这一数量的费用。他们这样做之后境况仍然会变好,因为价格下降而使他们得到的利益是pmbap*,其面积大于pm-p*)qm的面积,多出的部分是G的面积,这是在垄断者与消费者之间可以进行分配的利益。

那么,为什么垄断者的定价高于边际成本?其原因如上节分析的那样,首先,消费者和生产者没有形成双方都满意的讨价还价,他们对于产量增加的利益分配不能达成一致。其次,不可能阻止没有缴纳一次性付款的消费者享受与垄断者订立契约的利益(低价),这种不能排除的市场失灵通称为“免费搭车者问题”(free rider problem)。因此,垄断者不得不与每个消费者一个一个地签订合同;如果垄断者不能阻止消费者间的转售,就必须在每份合同中规定相同的价格。于是,又出现了一般的低效率垄断情况,即垄断者面临着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并在MR=MC上定价。

2.2 外部性

如果影响一个决策者的效用或利润的某些变量在另一个决策者的控制之下,我们就可以说存在着外部性。例如,坐落在一家化工厂下游的一家啤酒厂,由于这家化工厂把废水排放到这条河流中,故这家啤酒厂的生产成本不仅取决于其产量水平与投入组合决策,还取决于从啤酒生产使用的水中清除污染物的数量。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外部性就是有害的外部性,但在有些情况下也有有益的外部性。

例如,位于苹果园附近的蜜蜂饲养场,其蜜蜂异花传粉给苹果树,果园主将得益;而蜜蜂以花粉为营养来源,蜜蜂饲养者得益。这种情况也称为互补外部性(reciprocal externality):养蜂者的蜜糖产量取决于苹果树的数量,而苹果的产量取决于蜂房的数量。上述这两种情况都属于生产者-生产者外部性,此外,还有消费者-消费者外部性、生产者-消费者外部性以及消费者-生产者外部性。

为了弄清外部性为什么会导致低效率,我们就以上游的化工厂与下游的啤酒厂作为例子来说明。化工厂在确定其产量水平时,只考虑如何使其利润最大化,而没有考虑其所造成的污染对啤酒厂的利润产生的影响。但是,啤酒厂也许愿意向化工厂支付,以减少向该河流排放废水的数量,因为这会降低啤酒厂的成本。

废水排放量的减少可能会降低化工厂的利润,这也许是因为化工厂的产量与废水排放量呈固定比例,故废水排放量的减少也就降低了化工产品的产量。

如果啤酒厂的成本降低超过化工厂的利润降低,那么,存在着潜在的交易利益,废水排放的初始水平不可能是有效率的。这种外部性问题如何解决呢?

在图2中,我们令x代表废水排放量。

为了简化起见,假定化工厂的产量与废水排放量呈固定比例,把它的利润看作是废水排放量的函数即B(x)。污染造成的损害程度是D(x)。

图2描绘了污染造成的边际收益B′(x)和边际损害程度D′(x)。

假定这两个企业的利润衡量的是它们的产量的社会价值,废水排放对其他任何个人没有造成成本负担,污染的效率水平使这两家企业的总利润最大化。污染的效率水平是x*,满足

B′(x*)-D′(x*)=0 (1)

现在,考察两种可能的合法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许可。

化工厂有合法权力愿意向该河流排放多少废水就排放多少。因此,化工厂控制x,可能选择排放x1,在这种情况下,B′=0。

这种污染水平是低效率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化工厂没有考虑对啤酒厂的影响。

第二种情况是限制。

化工厂没有合法权力排放废水。在这种情况下,啤酒厂控制污染水平,它选择x2=0,这时废水排放给它造成的额外成本最小。

可是,污染水平为零也是低效率的,因为啤酒厂没有考虑它的决策对化工厂利润的影响。

图2 外部性低效率

既然x1和x2都是低效率的,那么,就存在着潜在的交易利益,亦即两家工厂订立控制污染水平的契约会有潜在利益。

假定法律制度允许废水排放,但污染水平从x1减少到x*

这时,化工厂的利润减少c[从x1减少到x*之后B′(x)之下的面积],啤酒厂的成本减少c+d[从x1减少到x*之后D′(x)之下的面积]。因此,如果啤酒厂与化工厂之间订立一份契约,即啤酒厂向化工厂支付c+θd(0<θ<1)以交换污染从x1减少到x*,就会实现有效资源配置,且使两家企业的境况都变好。啤酒厂的利润将增加(c+d)-(c+θd)=(1-θ)d,而化工厂的利润将增加-c+(c+θd)=θd。

因此,这项契约会因交易而产生一个综合利益d。

倘若法律制度不允许废水排放,那么,啤酒厂与化工厂之间订立一份契约,即化工厂向啤酒厂支付θa+b以交换废水排放从零增加到x*,就会产生一种效率污染水平,且使两家企业的境况都变好。啤酒厂得到的报酬也许补偿了成本增加b后还有剩余,而化工厂的利润增加a+b可能还高于向啤酒厂的支付。因此,这项契约可以在这两家企业间分配因交易而产生的利益a。

上述阐示的这种简单情况正是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的一般结果:不管产权的初始安排如何,讨价还价可以实现有效资源配置。如果受影响的双方彼此可以订立契约,那么,这种外部性就能内在化,具有合法权力控制污染水平的一方会考虑它对另一方的影响。

这种权力的初始安排的确影响着收入的分配。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有效率的讨价还价将使污染者的利润从a+b+c增加到a+b+c+θd;而在制度限制的情况下,有效率的讨价还价将使污染者的利润从零增加到θa。

虽说私人讨价还价有用武之地,但外部性仍然会产生低效率,其原因多种多样。在“小数”外部性情况下,从某种措施到更加有效地配置会产生一种利益,而对这种利益的分配也许不能达成一致。在“大数”外部性情况下(比如一家工厂污染一大片地区),污染者与受害者之间没有订立契约也许是出于上述讨论垄断时最后所提到的各种原因。例如,免费乘车问题就很重要,因为对于污染者而言,很难针对特定受害者控制污染水平。

减少污染会有益于这一地区的所有受害者。因此,单个受害者单独与污染者订立契约的积极性下降,因为他们可以从污染者与其他受害者之间订立的契约中得益。除了合法情况没有得到明确界定之外,污染者是否有合法污染权,或者受害者是否有合法权力不受污染,都不清楚。通过法院确立谁拥有“污染权”的所有权,其成本可能非常高。

即使建立了这种市场,但它也许不是竞争性的;面对很多受害者的单个污染者在改变污染水平上,其行为也许犹如垄断者。因此,外部性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政府干预。

2.3 共同产权资源

共同产权资源(common property resource)是这样一种资产,它不为某一个人所有,它的服务用于生产或消费。例如,海洋渔场、公共放牧地、公路等等,都属于共同产权资源,而共同所有权也会造成低效率。就拿一个湖来说,社区内的所有成员都有权在这个湖中捕。为了简化起见,假定捕捞总量(这个湖的鱼“产量”)仅取决于所有个人捕鱼花费的时间总量:

q=f(L)=f(∑Li) (2)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如下:

q——捕捞总量

Li——第i个人捕鱼所花费的时间

L——捕鱼花费的时间总量,L=∑Li

f(L)是L上的严格凹函数,并在处达到极大值(如图3所示)。第i个人的捕捞量qi是:

qi=(Li/L)·f(L) (3)

(3)式暗含的假设条件是:每个人的捕捞技能都相同,在湖中的任何地方都能捕到鱼,鱼可以游到湖的任何地方。因此,第i个人的捕捞量占捕捞总量的比例与第i个人投入的劳动占捕鱼劳动投入总量的比例成正比:qi/q=Li/L。

换言之,每单位劳动投入的产量是q/L,所以,捕鱼时间Li小时的捕获量是Liq/L。

假定这个湖的鱼的总产量变化对鱼的价格p没有影响,在这个湖中捕鱼投入的劳动总量变化对工资率w没有影响。每个人都希望使其个人利润最大化:

πi=pqi-wLi

式中,πi是第i个人的利润。因此,每个人都将投入Li,以便使

i/dLi=d/dLipL (4)

当(4)式得到满足时,每个人的利润也就得到了最大化,实际上也就挣到了正的利润。

为此,可以把利润πi写成:

pqi-wLi=(p·q/L-w)·Li (5)

对于Li>0,当也只有当p·q/L-w>0时,(5)式才是正的。

现在,根据我们的假定,边际产量递减(f″<0),边际产量f′低于平均产量q/L。因此,根据(4)式,

p·q/L-w=p(Li/L)(q/L-f′)>0

而且赚取正的利润。这种正的利润将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个湖捕鱼,因为对这种“自由获取资源”没有什么限制。

这种进入将一直持续下去,直至每个人投入的劳动量占劳动总量的比例微乎其微,利润随之趋于零:Li/L→0,πi→0。从而,整个行业的利润为零:

pq-wL=0 (6)

如图3所示,pq表明的是鱼的总产值,wL表明的是劳动投入成本。

自由进入情况下的均衡出现在L0点,在此处,pq=wL,(6)式得到满足。

图3 共同产权资源低效率

图3中的均衡劳动投入总量L0具有这样的性质,即捕鱼劳动总量减少(比如说减少到)实际上会增加总产量。

其原因在于,对于发生在负的边际产量范围内的交点而言,工资率太低。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鱼产量是正值,投入捕鱼的劳动有机会成本,其结果显然是低效率的。为了使这个结果一般化,我们要对捕鱼的边际社会价值和劳动的边际社会成本做出某些假设,即假定它们实际上分别用鱼的市场价格(p)和劳动力的市场价格(w)来衡量。因此,在这个湖中捕鱼的净社会收益是pqwL,其最大化的条件是:

pf′-w=0 (7)

如图3所示,L的效率水平是L*,在此,pq曲线与wL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最大。

需要指出的是,比较(7)式和(4)式可知,L*总是小于L0,因为f′<q/L:如果收益率是递减的,自由进入必然导致过度捕鱼。从图示上看,这意味着wL与pf(L)的交点总是出现在L的值大于这两曲线的斜率相等的L值处。

倘若拥有捕鱼权的所有人都同意把其劳动总量减少到L*,就会实现效率结果。如果拥有捕鱼权的人数庞大,或者如果难以管理这种协议,那么,这种协议就很难达成。

人们总想打破这种协议是有利可图的。根据(4)式,增加Li的边际利润是:

p[q/L+Li/L)(f′-q/L)]-w (8)

并且依据(7)式,在L*处,pf′=w。

把它代入(8)式并整理可得:

i/dLi=p(q/L-f′)(1-Li/L)>0

可见,人们总有增加劳动投入的积极性。一种解决办法是把这个湖分给渔民,赋予每个人一部分专有捕鱼权。

可是,这些权力需要进行管理和执行,其成本较高。另一种解决办法是把这个湖的所有权赋予一个人,这在保持排他性方面可能无需大量支出。依据假设,既然这个湖的渔业生产的总利润是净社会收益,那么,利润最大化将导致有效的劳动投入(只要最终鱼市保持竞争性)。

在这个例子当中,无限制的进入导致过于密集使用,但同时也导致了其他种类的低效率,因为这降低了个人决策者投资于提高资源生产率的积极性,或者降低了他们注意因过度捕捞造成鱼量可能枯竭的积极性。

由于单个人无法阻止其他人使用这种资源,这种投资或自愿约束的利益将惠及其他所有使用者而不能独享。因此,即使在所有使用者的总收益超过成本,单个决策者也觉得从事这种投资或自我约束捕捞不合算。

倘若每个人都认为他或她将得益于其他使用者的投资,那么,即使单个人得到的那部分收益超过这种投资的成本,也没有谁去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失灵了,因为在任何单个人不拥有界定明晰的且容易执行的排他权力的情况下,没有市场可言。换言之,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交换的,也没有任何手段人们可以借以获取或承担其行为的全部结果。

2.4 共用品

简单来说,共用品具有非竞争性:一个人对它的消费无论是从实际角度来看还是从潜在角度来看,都不会减少可供另一个人消费它的数量。例如,广播、电视、国防等等。任何人对电视节目的消费增加到播送时间的总量,也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人的实际或潜在消费。

广播、电视等属于选择性共用品(optional public goods),因为人们可以选择消费其任何数量。而国防则属于非选择性共用品,因为所有公民都必须消费国家提供的总量:如果一个公民受到了保护,所有公民也都受到保护。

就非选择性共用品而言,如果我们用q代表生产总量,用qi(qi=1,…,n)代表第i个人的消费量,我们有

q1=q2=…=qn=q (9)

相反,私用品的特点是在产量既定的前提下,一个人增加对它的消费将减少可供另一个人消费它的数量。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人对某种私用品的消费增加不一定就真的减少了另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而只是减少可供其他人消费的数量。

就私用品而言,个人消费xi与产量x之间的关系是:

x1+x2+…+xn≤xp (10)

我们借用简单的两个人两种物品经济的图示分析,推导出帕累托效率的必要条件。消费者i的偏好可以用准线性效用函数来表明:

u1(xi,q)=Bi(q)+xi

,i=1,2 (11)

式中,q是消费者i所消费的非选择性共用品,xi是私用品的消费。消费者i的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i以私用品对共用品的边际估价。

需要注意的是,偏好用准线性效用函数来代表意味着共用品的边际估价与私用品的消费量无关。

图4(a)展示了这种经济的生产可能性。

生产可能性边界PP是一条直线,从而MRTxq=c,这意味着我们假定共用品的以放弃的私用品产量衡量的边际成本不变。

我们推导的效率条件是使u1最大化,满足个人2至少获得特定效用水平,且满足技术和物质平衡限制条件。在这种简单的经济中,可行的产量组合是在PP线上或低于PP线,并满足物质平衡限制条件(9)式和(10)式。

在图4(a)中,无差异曲线表明的是X2与q的组合,满足效用限制。对于任何q水平,PP与之间的垂直距离表明的是经济技术(决定q一定情况下的最大产量)和限制 的既定前提下,个人1所能消费的私用品的最大数量。

例如,当q=q0时,可供个人1消费的私用品的最大数量为。因此,由于个人1也能消费共用品的产出,故当共用品的产量是q0时,他的消费组合是(,q0)。

图4 共用品低效率

图4(b)中的曲线g描述了PP与12之间的垂直距离,表明了个人2的效用为的情况下个人1的消费组合。个人1的效用在曲线g上的a*处最大化,在此处,他的无差异曲线与曲线g相切。

由于曲线g的斜率是曲线PP的斜率减去曲线的斜率,即的斜率是,有效资源配置的特征就是:

(12)

或者,按照上述简单的偏好和技术表述,也可以写成:

B′1(q)+B′2(q)=c (13)

由于q是共用品,所以,q增加一个单位将使所有人对共用品的消费增加一个单位。因此,按私用品衡量的额外一个单位共用品的边际价值等于所有人对共用品的边际估价之和。

效率的要求是:个人为了获得额外一单位共用品而在总量上愿意放弃的私用品数量(),必须等于为提高一单位共用品的产量而必须减少私用品生产的数量(MRTxq)。

可是,市场经济最不可能满足共用品供给的效率条件。首先,很多共用品是非排他性的。如果不能排除不付钱的人消费共用品,企业就难以从消费者那里取得收入来弥补生产共用品的成本。

如果消费者“免费搭车”,企业提供共用品所收取的价格就不能适当地测定这种物品的边际收益,这种物品的有效供给将不足。其次,共用品是非竞争性的。

即使有些共用品是排他性的或者可以成本相对很低的排他性形式进行生产(比如加密的电视频道),但是,在产量q既定的情况下,向一个消费者出售一个单位的边际成本为零。由于一个人增加消费一个单位共用品并不减少可供其他任何人消费的数量,这意味着消费者之间在共用品的消费上不存在竞争,所以,共用品市场也不具有竞争性,尽管买卖的人数很庞大。

如果消费者认识到他自身消费的边际成本是零,他就会向生产者出很低的价钱来购买消费其产品的权力。如果所有消费者都如此,消费者所出的价钱数量不足以补偿生产成本,最终产量会为零。

在私用品的竞争性市场中,所有消费者的边际估价等于价格,而价格又等于边际成本,因此,私用品的效率条件将得到满足。在共用品市场中,消费者对共用品的边际估价一般是不同的,每个人所付的价格是不同的,等于其边际估价,如条件(13)式所示。

这些价格的总和应当等于共用品的边际成本。然而,消费者没有正确地显示其对共用品边际估价的积极性,因为他们认为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12)式得不到满足。

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

共用品(Public Goods)

外部性(Externalities)

免费搭车问题(Free Riding Problem)

Arrow, K.,1951,An Extension of the Basic Theorems of Classical Welfare Economics, in J. Neyman,ed.,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Berkeley Symposium 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ator, F.,1958, TheAnatomyofMarket Failure,Quarterly Journal of Ecnpmoics.

Debreu, G.,1959, TheoryofValue: AnAxiomatic Analysis of Economic Equilibrium, Cowles Foundation Monograph No. 17, Wiley.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