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260页(528字)

【生卒】:1904—1978

【介绍】:

瑞典人、小说家

父亲是船长。6岁丧父,母亲只身前往美国谋生。他由教区福利机关扶养。16岁出海,在船上当司炉工、水手,到过印度、南美等许多地方。

20年代中期开始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诗歌和短文。1949年当选为瑞典学院院士。

1954年获哥德堡大学荣誉哲学博士。曾获瑞典文学大奖(1938)、瑞典日报文学奖(1944)、弗吕定奖学金(1947-1951)、厄乌拉里德奖(1949)、贝尔曼诗歌奖(1951和1962)、小诺贝尔奖(1955)和诺贝尔文学奖(1974)等。

代表作为103节的长诗《阿尼阿拉》(1956),它描写几千年后地球上爆发核大战,人类最后一批幸存者搭乘宇宙飞船《阿尼阿拉》号逃出地球,但飞船偏离既定轨道,飞翔在茫茫太空中。

其他作品有诗集《鬼船》(1929)、《信风集》(1945)、《光明和黑暗诗》(1971),散文《无目标的旅行》(1932)、《再见吧,好望角》(1933)、《仲夏谷》(1938)、《简单的和困难的》(1939),长篇小说《开花的荨麻》(1935)、《出路》(1936)、《通向钟国之路》(1948)和剧本《魏朝三刀》(1964)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