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280页(882字)

【生卒】:1895—1975

【介绍】:

俄罗斯文艺学家。

1918年在彼得格勒大学文史系毕业后,开始教学和文学研究工作,先是在涅维尔一所中学任教,1920年到了维捷布斯克,在这里与叶莲娜结了婚,但由于生病未找到工作,1924年回到列宁格勒,在国家出版社和艺术研究所工作。1929年“肃反”时被捕,1930-1936年被流放到哈萨克的小城库斯塔奈。1937-1945年在莫斯科附近的基姆雷市当中学教员。1945秋转到摩尔达维亚学府萨兰斯克师范学院任教,不久被任命为该校文学教研室主任。

1969年退休后移居莫斯科。20年代巴赫金主要从事文学、语言及一般文化哲学和理论研究。这期间结识了梅德维杰夫和沃格申诺夫等人,常常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这个时期出版了几部与巴赫金有关的着作,如《弗洛伊德主义批判》(1927,署名为沃洛申诺夫)、《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1928,署名为梅德维杰夫)、《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1929,署名为沃洛申诺夫)等。

以上几部着作的署名问题迄今仍有争论。巴赫金以自己名字出版的着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1929),1963年再版时改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学问题》。除上述着作外,20年代他还有多部未发表的学术着作:《关于行为哲学》、《审美活动的作者与主人公》、《语言艺术创作中的内容、材料和形式问题》等。这些着作都在后来甚至作者死后才得以发表。

30年代以后,他侧重研究文学和文化史发展问题、历史诗学问题。这一时期写的着作有:《弗朗索瓦·拉伯雷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1965年出版)、《小说语言》、《史诗与小说》、《小说语言前史片断》等。从50年代起,巴赫金的学术工作又转向对文本问题、言语体裁问题(即“无语言学”)的研究。

这方面的成果大部收集在论文集《语言创作美学》(1979年出版)中。

巴赫金在研究长篇小说理论中提出的“复调”即“多声部性”、“对话”关系、主人公的“独立性”、不完成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都具有独创性,为小说研究开拓了新领域,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和研究兴趣。

上一篇:巴赫梅吉耶夫 下一篇:巴希罗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