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尔施塔姆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330页(631字)
【生卒】:1891—1938
【介绍】:
俄罗斯诗人。
出生于华沙商人家庭。曾就读于彼得堡大学,专攻古法语和文学。1910年开始发表诗作,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12年转向阿克梅派。
曾去德国和法国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
诗集《石头》(1913)、《Tritia》(1922)、《第二本书》(1923)等注重建筑形式、对世界表面现实的感受和事物细节的描写。诗人认为诗歌就是艺术家“对自己的正确性的意识”,重视艺术家个人的世界观的高度意义。
1916年起,诗作抒情性较浓,注重反映现实,如反军国主义诗作《动物园》。对十月革命怀有好感,并认为往昔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应当重新开发,以便满足人类对新文化的渴求。革命后各文学流派纷争的日子里,曼德尔施塔姆始终保持独立。1921-1925年间诗作较少,诗人意识到“要献给革命礼物,尽管它暂时不需要这些礼物”。
30年代诗人表示“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我也是当代人”,表现出艺术家对时代的责任的思考,从而探索为人民所需要的“神秘而亲切的诗歌”的道路。诗作经常从世界文化形象中吸取灵感,富有文学及历史的联想,引经据典,艰深难懂。
后期诗作表现了大自然的题材。自传性短篇小说《时代的喧嚣》(1925)和中篇小说《埃及邮票》(1928)描写了革命前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谈但丁》(1933)阐述了诗人对诗歌的见解。1934年遭到迫害,第二次被捕后死于狱中。
1995年出版了他的《回忆录》和《诗歌全集》。
上一篇:马姆苏罗夫
下一篇: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