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捷尔纳克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342页(894字)

【生卒】:1890—1960

【介绍】:

俄罗斯人、作家。

生于莫斯科艺术知识分子家庭。1913年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毕业,同年在《抒情诗》丛刊上发表处女作。早期诗集《云雾中的双子星座》(1914)和《在街垒上》(1916)抒发对生与死及爱情问题的主观感受,带象征主义特色。十月革命前后同雅可夫斯基等未来派诗人交往密切,诗集《生活,我的姐妹》(1922)含未来派印迹。20年代初父母和两个妹妹均流亡国外,他留居国内,一边在图书馆任职,一边从事创作,发表《崇高的病》(1924)、《1905年》(1925-1926)和《施密特中尉》(1927)等长诗,分别歌颂列宁,歌颂1905年革命和革命先烈。30年代初发表自传中篇小说《旅行护照》和诗体小说《斯佩克托尔斯基》(均1931年),后者还表现了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普通人的命运。

抒情诗集《重生》(1932)描写高加索地区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勤劳智慧的男女山民,艺术上具有构思新颖和爱用冷僻词汇及奇特联想的特点,包含反对暴力革命的主题,曾在评论界引起争论。1935年赴法国出席国际反法西斯作家大会,途经柏林时曾与侨居在那里的父母和两个妹妹重逢,在巴黎还会见了原苏联流亡女诗人茨维塔耶娃;此后整个30年代末,他基本保持沉默。

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年代,他到过前线,除发表过一些通讯特写外,出版诗集《在早班列车上》(1943)和《冬天的原野》(1945),用较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普通苏维埃人的战斗和劳动生活,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好评。1948至1956年完成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描写一善良的外科医生在十月革命前后40余年的坎坷经历;作品在国内被拒绝出版后流传到国外出版。

结果作者于1958年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并受到激烈批判。同年作者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82年他被恢复名誉,1988年《日瓦戈医生》首次在原苏联出版。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诗集《到天晴时》(1956-1959)表达了作者晚年悲凉孤寂的心情。他精通多种语言,所译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的经典名作,以优美的文笔和对原文的独到理解在译界享有盛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