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372页(1526字)

【生卒】:1905—1984

【介绍】:

俄罗斯作家。

生于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卡亚镇克鲁日伊林村一个商店职员家庭。1920至1921年担任卡尔金镇革命委员会办事员、顿河粮食委员会采购办事处办事员、卡尔金镇粮食征集队队员。1922年为了学习和创作去莫斯科。

1923年加入莫斯科共青团作家和人的文学小组“青年近卫军”。

1924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拉普”)。1923年初次发表作品:小品文《考验》。

1926年出版《顿河故事》和《浅蓝色的原野》两部短篇小说集。他的早期作品描写顿河哥萨克在国内战争期间和苏维埃政权建立初年的生活和斗争,情节富于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活泼。

《看瓜田的人》(1925)描写在激烈的国内战争当中家庭也成了流血斗争的战场:村战地法庭警卫队长打死同情红军俘虏的自己的妻子,他的小儿子为了从父亲手里救出当红军受伤的哥哥,又杀死了父亲。与这篇情节相类似的作品还有多篇:《胎记》(1924)、《漩涡》(1925)、《希巴洛克的种》(1925)、《有家庭的人》(1925)、《粮食委员》(1925)、《蛀孔》(1926)等。

通过对伦理关系中的阶级斗争的描写来反映时代变革的急骤和严酷,是肖洛霍夫早期创作的艺术特点之一。早期创作的另一类短篇小说描写革命后的新生活给予人的深刻影响。

这类小说调子明快,表出了作家的幽默和喜剧才能,如《高尔察克·荨麻和别的》(1926)。1926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4部,1928-1940,获1941年斯大林奖)。

小说描绘1912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哥萨克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漩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悲剧命运。小说场景宏伟,画面生动;气势雄浑的战争和革命场面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相互转换,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彼此衬托;众多的人物及其命运在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深刻的表现。

这部小说以及小说主人公麦列霍夫的形象在苏曾经引起多次争论。但它在20至30年代的苏联文学中独树一帜,充分显露出肖洛霍夫作品的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为作者赢得了世界声誉。

1930年肖洛霍夫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写出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1932),第二部完成于1960年。小说获1960年列宁奖。

作品通过一明一暗两条交叉发展的情节线索,描写了顿河格列米雅其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变革,反映了贫农、中农和富农、潜藏的反革命分子两个营垒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以及集体化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人民内部的种种矛盾冲突,塑造了农业集体化领导者、共产党员达维多夫、中农梅谭尼可夫、富农奥斯特洛夫诺夫等典型形象。小说第一部充满集体化时期暴风雨般的紧张气氛,第二部情节发展趋于缓慢,抒情气氛较为浓厚,社会历史主题常常通过伦理道德主题表现出来。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在前线任军事记者,写了许多随笔和短篇小说。1943年开始发表反映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全书至作者逝世仍未完成。

1957年发表短篇小说《人的命运》,对后来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的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肖洛霍夫生前曾为苏联作家协会理事(1934年起)、苏联科学院院士(1939年起)、苏共中央委员(1961年起)、最高苏维埃代表。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两次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7、1980)。

他的作品已先后用88种语言,出版了1080次,总印数达97449000册。

上一篇:肖洛姆阿莱赫姆 下一篇:什泰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