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377页(875字)

原苏联文学艺术的一种创作方法。

在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被确定为苏联文学艺术和批评的基本的创作方法。在这次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协章程中对这一方法的定义作了如下表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一般认为形成于20世纪初即从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的创作开始。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同无产阶级革命的成熟阶段相联系的。《母亲》第一次从艺术上再现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广阔画面,并展示了它的历史前景。高尔基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文学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共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品如《铁流》、《水泥》、《毁灭》、《苦难的历程》、《静静的顿河》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继承和发展了高尔基的《母亲》创作中的基本原则。

这些基本原则经过30年代初的广泛讨论,最后作出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近半个世纪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定义经过多次的讨论和修改。1954年在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作协章程中,把“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这一句从定义里删去。60至70年代围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进行了更广泛的讨论,反对把这一方法当作“公式”、“教条”,同时也反对创作方法的多元论。

其结果是引出了7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真实地描写生活的历史地开放的体系”的新观点,并开展了关于“开放体系”理论的长期争论。80年代中期以后,问题更加激化,已从对“开放体系”的争论转到了对“是否要培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讨论,在1989年3月公布的苏联作协章程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已经消失。

上一篇:活人论 下一篇:假定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