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421页(512字)

【生卒】:1893—1970

【介绍】:

波兰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生于克拉科夫。早年曾在利沃夫、维也纳的大学里攻读哲学、数学和物理。

1933年任教于利沃夫大学哲学系。

德国法西斯侵占波兰期间,曾在波兰秘密开办的大学里讲授文学理论,战后任克拉科夫雅盖沃大学教授,波兰科学院院士。主要着作有《文学的艺术作品》(1931)、《论对文学作品的认识》(1937)、《文学哲学随笔》(1947)、《关于世界存在的争论》(1947-1948)、《艺术本体论研究》(1962)、《经验、艺术作品的价值》(1969)和《美学研究》(1957-1970)等。是现象学创始人、哲学家胡塞尔的学生,是这一哲学流派代表之一,创建了“第二现象学”,并运用现象学方法阐释文艺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本身,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意向存在,区别于物质或心理客体。文学作品由近似判断所组成,和作品本文之外的现实无关,所以不能以真实性的原则来推断它;它也区别于它在读者中引起的反应,而后者却往往是对前者的补充。因此,对它可以从“语词-声音”、“意群”、“系统方向”和“客体所体现的世界”4个层次去进行分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