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469页(867字)

【生卒】:1902—1983

【介绍】:

匈牙利人、散文家、剧作家。

出身贫农家庭。16岁时参加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红军,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后流亡维也纳、柏林和法国。1926年返回故乡,当过职员。30年代初参加“民粹派作家”运动。

曾任《回答》主编。三次获柯苏特奖(1948、1953、1970)。

早期诗歌融合了现实主义传统和现代抒情诗的表现手法,反映农村的苦难和自己的革命经历。如诗集《沉重的土地》(1928)、《割下的再生草》(1931)、《三个老头》(1932)、《我说英雄》(1933)、《青春》(1934)、《废墟上的秩序》(1937)、《在另一个世界》(1939)。

1945年以后的诗作多以赞美新生活和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为内容,如《犁铧在前进》(1947)、《两只手》(1949)、《握手》(1956)、《新诗集》(1961)、《偏帆》(1965)和《黑与白》(1968)等。

散文代表作有《草原上的人民》(1936)、《裴多菲传》(1936)和作者回顾自己流亡生活及参加工人运动经历的小说《早春》(1941)、《鸿雁一般》(1942)、《匈奴人在巴黎》(1943)。60年代的小说则以和谐为基调,如《别墅中的午餐》(1962)和《在卡隆之船上》(1969)等。40年代开始发表剧作,如《针眼》(1944)、《心理学家》(1948)表现城市文明和农民文化的荒诞的渗合。

50-60年代以创作历史剧为主,如表现1849年独立战争的《奥若拉村的榜样》(1952)和《火炬》(1953),描写1514年匈牙利农民战争的《多饶·久尔吉》(1956),借用前人剧作框架的《弄臣》(1963)和描写匈牙利历史人物悲剧的《古怪人》(1963)等。此外还作有《树上的智者》(1970)、《草原上的舞会》(1972)、《兄弟》(1972)、《达尼埃尔在自己人当中》(1976)、《只要真的》(1977)、《沙袋》(1979)等剧作和小说《圣灵魂的朝圣商队》(1987)、诗集《奥若拉笔记》(1986)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