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505页(716字)

【生卒】:1929—

【介绍】:

德国剧作家。

出生在一个职员家庭。战争期间被迫服劳役,战后从事编辑工作,并开始戏剧写作,在柏林剧团任主要编导。创作过几十部戏剧,多次获奖。

1985年获毕希纳文学奖,被公认为继布莱希特之后最重要的德语剧作家之一。早期剧作,如《廉价劳动力》(1956)和《修正》(1957),还属于50年代的“生产戏剧”。根据诺伊奇小说《石头的踪迹》改编的《建设》(1965),揭露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矛盾冲突,曾受到过批评。

后来他的剧作转向以古希腊戏剧为素材的“新古典主义戏剧”。《菲洛克泰忒》(1965)、《暴虐的俄狄浦斯》(1960)、《海格力斯》(1966)、《普罗米修斯》(1967)等都在东西方舞台上引起了广泛注意,特别是他掌握语言的娴熟程度受到普遍承认。题材的另一个渠道是德国古代历史和莎士比亚戏剧。

他改编的《麦克白斯》(1971)是关于“世界屠场”的新教育剧,《德意志女神在柏林之死》(1956-1971),在13场怪诞、放纵的场面上表现了德国历史上一段恐怖、残暴的历史。《哈姆雷特机器》(1977)描写知识分子与暴力的关系。他接近贝克特的后期戏剧写作方法。

《重任》和他1977年写的标题古怪的《贡德林的生平普鲁士的弗里德利希莱辛的睡眠梦幻喊叫》是代表他后期风格的“拼贴式”戏剧。这种写法融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自然主义等多种手法为一体,把众多历史或现实事件一场场搬上舞台,没有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但往往表达一个深刻的哲理思想,并可以表现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内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他的美学趣味偏爱悲剧,多展现一个充满战争、痛苦、野蛮的历史时代,或充满矛盾的现实社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