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583页(748字)

【生卒】:1888—1965

【介绍】:

英国人、批评家。

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1906年入哈佛大学,受业于乔治·桑塔亚那和欧文·巴比特。

后者对其影响尤甚。

1914年去欧洲,先后在德国、巴黎和津大学的默顿学院学习。他教过书,当过编辑,还在劳埃德银行工作过一段时间。1927年入英国国教并加入英国籍。艾略特在哈佛大学时便开始写诗。

当时写的《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爱之歌》1915年见于《诗》杂志,1917年收入他的第一部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他》。

不久,发表名诗《荒原》,最初载于1922年《标准》杂志第一期,题赠诗人庞德。1925年发表诗集《一九〇九-一九二五年诗选》。1936年将该诗集扩充为《一九〇九-一九三五年诗选》,其中包括《圣灰星期三》和《吉的旅行》等诗作。

1943年出版代表作《四个四重奏》,包括《烧毁了的诺顿》(1936)、《东科克》(1940)、《干燥的萨尔维奇斯》(1941)和《小吉丁》(1942)等。1963年出版《一九〇九-一九六二年诗选》,差不多收进了他所有重要的诗作。他也写诗剧,多涉及宗教主题,如《岩石》(1934)、《大教堂里的凶杀》(1935)、《全家团圆》(1939)、《尾酒会》(1950)、《机要秘书》(1954)和《政界元老》(1959)等。他的批评文集有《圣林》(1920)、《向约翰·德莱顿致敬》(1924)、《致兰斯洛特·安德鲁斯:论风格和秩序》(1928)、《怪神之后》(1934)、《文化定义散论》(1948)、《论诗和诗人》(1957)和《对批评家的批评》(1965)等。艾略特被公认是一位大诗人和大批评家。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另参见文论“艾略特”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