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661页(1126字)

【生卒】:1906—1989

【介绍】:

法国爱尔兰籍戏剧家、小说家

用英文和法文写作。出生于都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

早年在巴黎游历时结识了詹·乔伊斯,后曾担任他的秘书。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授英文,并与人合作把乔伊斯的一些作品译成法文。

这期间,他写作了一些歌、小说、评论文章,创作上深受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影响。1930年发表诗作《婊子镜》,1931年发表评着《普鲁斯特》。

1932年后他漫游欧洲大陆,1938年定居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不顾爱尔兰公民应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的所谓“原则”,积极参加了抵抗运动,后因身分暴露被迫隐居乡间,在乡间写出了长篇小说《瓦特》(1944)。

1945年起,他决定永久定居在巴黎并用法文和英文交替创作。此后十余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主要作品是两幕剧《等待戈多》(1952)、小说《洛伊》(1951)、《马洛纳之死》(1951)、《无名的人》(1953)。

《等待戈多》被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这出荒诞剧写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弗拉季米尔和埃斯特拉贡在荒凉的野外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本从头至尾未作任何交待。他可能是上帝的象征,也可能是一个模模糊糊、难以实现的希望。

两个流浪汉一边等着这个虚无缥缈的人物,一边说些不可思议的无聊话。剧本表现了世界的荒诞性、残酷性,表现了人类在荒诞世界中的尴尬处境,这出剧无疑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影响的作品。

1956年后,贝克特的创作量相对较小,但不乏重要之作,如剧作《剧终》(1957)、《最后一盘录音带》(1960)、《啊,美好的日子》(1963),长篇小说《如此情况》(1961)、《死的想象力,想象吧》(1965)、《不是我》(1975)。《剧终》也是荒诞派名剧,它描述几个老人坐在垃圾筒里苦苦哀求又聋又哑的上天,令人深感绝望。

临终前的哀鸣“完了,是完了,马上要完了”正是一种文明毁灭时的真实写照。在另一出荒诞剧《啊,美好的日子》中,女主人公深深地陷在沙土中,直到颈部,但她仍在自己身上寻找生存的理由。

这一戏剧情景揭示了某些人在死亡将至时仍不自觉其可悲处境、仍在追忆已逝的美好生活的麻木心态。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贝克特艺术造诣极深,戏剧技巧娴熟,他为战后西方社会中相当人士的彷徨、苦闷、悲观、混乱的精神状态找到了一种适合的戏剧新形式,作为戏剧艺术的革新者,作为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他在当今世界剧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参见646页爱尔兰贝克特,S)

上一篇:贝克 下一篇:贝德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