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669页(776字)

【生卒】:1907—1988

【介绍】:

法国人。

1928年他发表第一部诗集《心中的钟声》,步入诗坛。次年的《子午线》和《兵工厂》,使他得以结识艾吕雅并从此和他结下深厚情谊。

一度加入超现实主义集团,1934年因观点分歧脱离该集团。

这一时期他的散文诗风格初步形成,且明显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作品有《缓一缓工程》(与人合作,1930)、《阿尔蒂娜》(1930)、《无主的锤子》(1934)。1937年的《第一号磨坊》标志着他的诗向着细致、晦涩的表达方式演变,形式上更紧凑,涵义则更丰厚。他独创的以格言的运用和谜语般的格局为标志的散文诗开始得到人们的承认。在患上败血症后,他不得不时常搁笔疗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抵抗运动,成了南方抵抗部队中的着名人物,曾任下阿尔卑斯省抵抗力量空降兵部队总指挥,并去阿尔及尔与戴高乐会师,因战功卓着,荣获荣誉团骑士勋章。战时的作品有《伊普诺斯之页》(1946),这部诗集记录了正义者保家卫国的英勇斗争和他们美好的心声。战后,他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接连发表了《粉碎的诗》(1947)、《愤怒与神秘》(1948)、《早起的人们》(1950)、《水中的太阳》(1951)、《致激怒中的安详》(1951)、《为了的健康》(1954)、《上下求索》(1955)、《图书馆着火及其他诗》(1957)、《诗与文》(1957)、《论诗》(1957)、《群岛上的谈话》(1962)、《令人费神的年龄》(1963)、《共同出场》(1965)等集子。这些诗具有明显的独特之处:简练、富于哲理,形式紧凑,追求一种平衡的效果。

晚年的诗集有《溯流而上》(1966)、《绵绵雨中好打猎》(1969)、《赤裸的遗失》(1971)、《避邪驱魔的夜》(1972)、《具有祛魔力的香料》(1976)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