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杜·加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693页(1151字)

【生卒】:1881—1958

【介绍】:

法国小说家

生于塞纳河畔一天主教家庭。父亲是诉讼代理人。

从小在宗教气氛中成长,15岁左右摆脱了宗教影响。

1899年进入巴黎文献学院,受到规范的古典文籍教育。

这对他日后养成的严谨准确的创作风格具有决定性影响。1906年起,他零星地发表一些小说习作,如《变化》(1908)、《成功》(1910)等,但不甚理想。1913年发表了成名作《让·巴鲁瓦》。这是一部像剧本一样的对话体小说,语言颇为简洁,描写了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一生为摆脱宗教思想所经历的苦难历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战后与纪德结为至交,始终保持书信往来,后来这些书简辑入《纪德与丁·杜·加尔书信集》(1968)。他曾一度从事戏剧活动,先后发表讽刺闹剧《勒娄神父的遗嘱》(1914)、《膨胀》(1928)、《沉默寡言的人》(1931),以及中篇小说《非洲秘闻》(1931)、《古老的法国》(1937)等。1920年春,他根据战争时期所见的社会现状,开始酝酿小说《蒂博一家》的写作计划。

从1922年开始,经过18年的奋笔疾书,这部长河小说终于在1940年1月辍笔付梓。全书共分8卷:《灰皮笔记本》(1922)、《教养院》(1922)、《美好的季节》(1923)、《诊病》(1928)、《索莱丽娜》(1928)、《父亲的死》(1929)、《1914年的夏天》(1936)和《尾声》(1940),以蒂博父子、兄弟之间的矛盾为主线,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社会矛盾和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并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发出了反战的呼声。作品中人物性格鲜明,互不雷同。

主人公安托万和其胞弟雅克同是蒂博之子,但他们的追求和向往却迥然不同。

安托万是那种有才干、有地位、安于现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而雅克却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叛逆者。加缪称赞这个人物是“在法国文学中写得成功的叛逆者的早期代表人物”。

马丁·杜·加尔深受托尔斯泰的影响,继承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吸收了现代小说家尤其是意识流的新手法。他在这部小说中既注重历史事实和社会生活真实,又注意准确的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

全书结构严密、脉络清楚、文字质朴自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评论界认为这是继巴尔扎克以来法国最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之一。

1937年马丁·杜·加尔因这部小说“所描绘的人的冲突及当代生活中某些基本方面的艺术力量和真实性”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反法西斯作家全国委员会。

晚年定居尼斯。他最后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莫摩尔上校的回忆》(1950)是作者“总结自己一生和经验”的尝试。此外,还着有一些回忆录,如《生活与文学回忆》(1935)等。

上一篇:马丁-肖菲埃 下一篇:马西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