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725页(879字)

曾流行于西方的文学创作方法。

以安德烈·布勒东、菲利普·苏波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人企图以一种摆脱了理性的束缚和主体意志的控制,直接在内心神秘动力驱使下自动记录下突现于脑际的只言片语的写作方法来实现其语言的革命。其实,这种写作方法在前人的创作中早就可以找到痕迹。其理论根源便是心理学上的潜意识一说。

18世纪时梅斯梅尔及其助手就研究了梦游状态和催眠状态下人的意识活动。

1887年,英国诗人迈尔斯创立了心理研究会,他和同伴对潜意识中“自我”的认识为日后超现实主义者的心理活动的自动记录提供了理论依据。皮埃尔·雅奈的论文《心理学自动主义》(1889)更进一步在法国推动了这方面的探索。

布勒东、阿拉贡等人曾作为助理医生在心理学专家巴宾斯基的诊所中工作,接触了一些心理分析学家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被摧残了精神的士兵。专家们用于治疗有精神病的士兵的方法是让病人自动地宣泄各自的谵妄,让病人们自由组合,一起活动,彼此宣泄内心的秘密,彼此减轻精神负担,这种方法极大地启发了布勒东以及他的同伴们。

从1919年起,他们试验了种种自动写作方法,有服用安眠药后进入催眠状态,一等脑子里有什么诗意出现便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有用酒精和毒品扰乱正常思维,让头脑在摆脱理性束缚的状态下工作,催迫它自动涌现出在正常状态中无法出现的“精彩的思维”和“表达语言”。布勒东和苏波的《磁场》(1919)被认为是这一创作方法的代表作。布勒东本人在《通灵入门》和《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中对自动写作法有过以下的专门论述:“在接近睡眠状态的一瞬间,某些零散破残的句子孤单地出现,它们并非什么预先确定的意义,但却转达了人的精神内涵。”布勒东和同伙把这种“魔幻听写”当作“最有效”的创作法,以期推翻传统美学准则,让每个人更好地认清自身无意识的愿望,最终“解决生活的基本问题”。10余年中,众多的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以自动写作法写成,或是梦幻的记录,或是半睡状态下只言片语的缀联,或是醉意迷糊中意识的自动流淌,这些作品写出后不删不改,力求保持落笔时的原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