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775页(1318字)

【生卒】:1907—1990

【介绍】:

意大利作家。

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罗的一个艺术家。少年时他患骨结核,在长达9年的治疗和休养期间,莫拉维亚奋发读书,博览世界文学名着,为日后的小说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莫拉维亚属于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成长的一代作家。

22岁那年,他的处女作《冷漠的人们》问世。

小说描写资产阶级玩世不恭、冷漠自私的精神状态,隐晦地展示资产阶级道德堕落同法西斯主义滋生的关系。《冷漠的人们》在当时死水一潭的文坛掀起轩然大波,不久即遭到查禁。

在30年代至40年代,勤勉多产的莫拉维亚发表了近10部作品。它们大多从资产阶级的精神生活或家庭生活着眼,表现资产阶级道德沦丧,甘愿沉湎于污浊的现实,随波逐流,或描写出身微贱的贫民在大都市中的境遇,例如《未曾实现的抱负》(1935)、《阿谷斯蒂诺》(1944)、《罗马女人》(1947)、《随波逐流的人》(1950)等。

这些作品不着力于叙写情结纠葛,而以心理分析见长。《假面舞会》(1941)、《瘟疫集》(1944)则另辟蹊径。前者以隐晦的笔墨,含沙射影地抨击墨索里尼独裁统治;后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大胆的夸张,揶揄资本主义社会里追逐铜臭、情欲横流的畸形现象。法西斯溃灭前夕,莫拉维亚为躲避迫害,过了半年多颠沛流离的难民生活。

反法西斯抵抗运动,战后以新现实主义为代表的进步文学的崛起,对莫拉维亚的创作产生了影响。短篇小说集《罗马故事》(1954)、《罗马故事新编》(1959),把战后初期社会的动荡不安,小人物艰辛困苦的人情世态,他们的微小的希望和失望、欢乐和痛楚,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乔恰拉》(1957)是作者“献给抵抗运动的小说”。它以罗马一个女店主的逃难经历为情节线索,对抵抗运动期间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作了别开生面的描绘。

从60年代初起,莫拉维亚又重新把目光投向资产阶级生活的圈子。长篇小说《愁闷》(1960)、《注意》(1965)、《我和它》(1971)和短篇小说集《不由自主》(1963)等,以艺术家或资产者为主人公,表现他们被颓丧、愁闷所折磨,无所适从,希冀在艺术创作、情欲中寻得慰藉,但都遭到失败的精神崩溃的痛苦。

《天堂》(1970)、《另一种生活》(1973)、《嘿》(1976),全以资产阶级女性为主人公。她们享有金钱、名望,生活优裕,却又全陷入孤独、忧郁。下一部小说《内心的生活》出版于1979年。作品采用对话体裁,写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的纯洁少女,在私利的母亲、动乱的社会的影响下,内心经受的危机。在这些作品中,莫拉维亚以敏锐的目光,娴熟的技巧,艺术地概括了意大利进入“福利社会”以后,资产阶级日益富裕的物质生活,同日益贫困的精神生活的不可调和矛盾,勾画了这个历史时期西方世界某些具有本质意义的特征。自然,一些作品中过于描写人的病态心理和受潜意识支配的行为,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莫拉维亚还写过剧本、游记、文艺论文集、电影评论集、电影和电视脚本。在意大利,他的作品不断获得各种重要的文学奖金,并被竞相搬上银幕;在国外,他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字,畅销各国。

50年代,莫拉维亚曾任国际笔会主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