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926页(651字)

【生卒】:1911—1979

【介绍】:

美国女人。

生于萨诸塞州。幼年失去父亲,母亲患精神病住院,先后在新英格兰和加拿大新斯科夏省农村由亲戚带大,16岁才上学。在瓦萨学院读书时,结识女诗人玛丽安娜·穆尔,诗风受其影响。曾在欧洲游历2年。

移居墨西哥后,与巴勃罗·聂鲁达相识,建立了长期的友谊。1951年后,在巴西生活长达16年。

1970年回到波士顿,在哈佛大学执教。对政治、宗教、文学的信念保持独立性。

擅长写描写诗,诗句润饰细致,措词巧妙,一丝不苟。诗集《北方和南方》(1946,1955年重印)和《旅行的问题》(1965)描写远离故土的地方,有时歌唱自然风光,诗句雄浑有力,韵律优美,富有魅力;有时表现大自然的残酷无情,弥漫着身世飘零之感。诗中的幻想色彩渲染了宇宙的神秘和城市生活的阴暗。自传体诗篇《在村里》和《在候诊室里》则表现出对周围神秘事物的超脱态度。

诗歌形式多样,既有韵律严格的四行诗和十四行诗,也有自由的散文诗和无韵诗,属于美国当代诗坛上从格律诗向开放诗过渡的“中间代诗人”。《南方和北方——一个寒冷的春天》(1955)获普利策奖。《诗歌全集》(1969)获全国图书奖。

重要作品还有诗集《巴比伦窃贼之歌》(1968)、《地理之三》(1977)、《就是那个时候》(1980),译诗《海伦娜·莫利的日记》(1957)、《当代巴西诗歌选集》(1972),散文集《巴西》(1962,与《生活》杂志编辑部合编)。

有时也在《纽约人》等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

上一篇:比尔斯 下一篇:毕晓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