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1071页(412字)

【生卒】:1893—1979

【介绍】:

英国评论家、人。

曾在剑桥攻读心理学,1922-1929年留该校任教。其间写了他影响极广的三部着作:《意义的意义》(1923)、《文学批评原理》(1924)和《实用批评》(1929)。曾于1929年来华任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后去哈佛任教。

30年代研究一种只有850个单词的国际通用语言体系“BASIC英语”。其他主要着作有《修辞哲学》(1937)、《如何阅读》(1942)、《沉思的工具》(1955)、《超越》(1974)和《补充的论文》(1976)等。他试图通过语义学解释哲学和美学问题,成为“语义学派”的先导。

他强调文学批评必须“科学化”、“规范化”,要对作品进行内部组织,对文字进行分析。他对“新批评”派有很大影响。他所发明的“实用批评”方法,在英美大学被广泛采用。他的诗作收入《内心的对话》(1971)和《新诗选》(1978)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