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

书籍: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08 23:16:2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33页(790字)

【生卒】:1892—1927

【介绍】:

日本小说家

父姓新原,出生后不满周岁,因生母患精神病,过继给舅父,易姓芥川。自幼在养父家受到良好的教育。1913年入东京大学英文科。

他从中学时代起就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

早年师事夏目漱石,1915年发表小说《罗生门》,这篇短篇小说描写的是灾年里发生的一件离奇事。京都昔日繁华地罗生门,近年迅速荒寂,成了狐狸、盗匪的隐身之所。门楼上堆满了死人。一个老太婆为苟延活命,在雨夜中来到楼上拔死人头发以换取口中食。

偶然发现这一情形的男仆听到老太婆的申诉后,以其道施其身,将老太婆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搜罗在一处,席卷而去。小说富于神秘色彩,结构单纯、均衡。

其主题展示了人性中某些特殊的形态。1916年作家又写出《鼻子》,受到好评,由此名气大振。

芥川在1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共留下140余篇小说,数十篇小品及若干札记和文学评论。前中期创作以历史小说和基督教小说居多,主要取材于11和12世纪平安朝年代的传奇故事,常以古典作品为素材进行翻新。其他代表作尚有《地狱图》(1918)、《南京的基督》、《竹林里》(1922)等。

后期作品联系现实密切,表述对人生、社会、家庭和艺术的看法。

如《玄鹤山房》(1927)通过病魔缠身的老画家之死,反映家庭纠葛和人生的凄惨遭遇及绝望。《河童》(1927)则以疯人的自白,讲述主人公幻想中的河童国的经历,借以揭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战争的可憎。

《傻瓜的一生》(1927)是遗稿,描述作者生前对未来的“恍惚不安”之情。芥川的作品语言洗炼,文体典雅,幽默机智,富于批判精神。

作为新思潮派的中坚作家,他主张虚构性、题材多样化,反对私小说的告白性。

在动荡的社会变动中,他思想上产生迷茫,深感“人生比地狱还地狱”,服安眠药自杀。为纪念他在文学上的贡献,文艺春秋社于1935年设立了芥川文学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