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艺术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38页(1218字)

社会意识和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是从美学上掌握世界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唯心主义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世界意志”、“神的启示”或艺术家下意识的意向和感觉等的产物和表现。克思主义批驳了对艺术的这种唯心主义解释。劳动是艺术活动产生的源泉,也是艺术活动产生之前人的美感和审美需要形成的源泉。

原始艺术的早期遗迹可以追溯到后旧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万年至前2万年。原始人的艺术同劳动的联系是直接的,后来,这种联系才变得愈益复杂起来。艺术就其内容来说是与一个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紧密地联系着的。

艺术是反映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因而总是同科学、技术(参见美学和技术)、政治思想(参见艺术的党性)、道德(参见审美和伦理)等社会精神生活的现象有某种联系。但同时艺术也具有许多使之有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突出特点。

艺术的特有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艺术的任务是在艺术上掌握世界。

正因为这样,艺术作品的中心是人,是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相互关系,是人们在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生活和活动。艺术的对象(千姿百态的生活)由艺术家通过特殊的形式——艺术形象——加以掌握、加工和反映。再现现实的方法和艺术的任务以及创造艺术形象的物质手段,这三者的特性决定了艺术不同种类的特点。

例如:从美学上再现世界在文学中是通过语言,而绘画则是通过视觉能感受到的世界的丰富色彩,雕塑是通过姿态优美的形象、立体空间的形式,格拉费卡(造型艺术之一)是通过素描的线条、阴影线、明暗度,音乐是通过音调,戏剧和电影则是通过活的人,即通过演员来体现作品主人公的活动来展现那些构成这些活动之基础的戏剧冲突,建筑学和装饰实用艺术则以其作品中实利原则和审美原则之统一作为主要特点。艺术中反映现实的对象和形式决定了艺术的特殊职能就是通过创作艺术作品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艺术作品能给人以快乐、喜悦,使人们在精神上感到充实,并且能激发人们成为一个在自己活动的范围内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

艺术通过这种一致的审美职能来表现出它在认识上的意义,并实现它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出了艺术发展的客观性,指出了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虽然,艺术发展的共同路线是对现实作艺术反映的深化,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例如:还在古希腊罗马社会,艺术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已获得了规范的意义。

而比奴隶占有制的生产方式发展水平高得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马克思的说法,却同艺术、歌是对立的,因为它与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精神理想相抵触。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艺术或与资本主义形成时期有联系,因为当时资产阶级还是一个进步的阶级;或与那些对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态度的艺术家的活动有联系。

最高的美学理想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所具有的人道性质对此起着促进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