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中国哲学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58页(1883字)

中国哲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早在公元前8——前5世纪,关于自然界的五行(或五种本原)学说就已广为流传。

古代中国思想家指出,“五行”(水、火、金、木、土)的各种联系造成千姿百态的万千事物和现象。当时还有另一种划分现实世界之“本原”的体系。《易经》中列有八种“本原”(八卦),认为现实中的各种不同情景就是由这八种“本原”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易卦”的各种形象和符号对其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特别大的影响。关于阴和阳这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力量的学说,其主要原理也是与此同时形成的。阴和阳这两种力量的作用被看成是自然界中运动和变化的原因。它们是自然界中光明与黑暗、正与反、阳性和阴性各种本原的象征。公元前5——前3世纪这一时期,古代中国哲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墨家(墨子及其弟子)这几个主要哲学学派就是在这几百年间产生的。许多古代中国思想家都注意到解决概念(“名”)与实在的相互关系这个逻辑问题。

墨子和荀子等人认为,概念是客观现象和事物的反映。公孙却对这一问题提出唯心主义的解释,他就是由于发表了与芝诺的疑难相类似的意见,由于极端绝对化地把概念和现实割裂开来的做法而闻名于世的。他关于“名”的学说与柏拉图关于“理念”的学说有许多共同之处。孔子孟子的伦理——政治理论,韩非子和“法家”其他代表人物关于国家和法的见解,都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这是古代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在自然哲学问题上,主要的斗争是围绕着“天”、“道”、“德”、“气”等观念展开的。所谓“天”,一些思想家把它说成为大自然(荀子),另一些思想家则认为天是表示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孔子和孟子);“道”——原意为道路,借指自然规律和绝对;“德”是指表现、品质;“气”指自然界的原初物质;自然界的五行。在伦理和道德方面,主要关注于人性的学说。

孔子的观点产生了孟子的人性本善说和荀子的人性本恶说。杨朱的个人主义理论和墨子的利他主义理论都享有盛名。古代中国自然哲学观点的特点是缺乏经验材料。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许多自然哲学和宇宙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仍然是“五行”(或五种本原)说和阴阳两极说。

关于气的观念在王充论据深刻的体系中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在公元头几个世纪,“有”与“无”的相互关系问题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斗争的中心问题。在这一时期里,由于道家和儒家观点的相互影响和综合,关于“元”、“气”、“道”以及关于存在的其他本原的观念得到了发展。

从公元1世纪起,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并流传开来,它与儒家和道家相汇合成了中国的主要思潮。公元5—6世纪,是在佛教神秘主义统治下流逝的。这一时期,围绕着佛教关于世界的非实在性学说而展开了一场斗争。

许多思想家对本质与现象、有与无、肉体与灵魂的相互关系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唯物主义者何承天和范缜对灵魂不死的信念作了致命的批判。

7—10世纪,佛教仍然是最流行的学说。

由于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10—13世纪这一时期里,中国哲学思想出现了鼎盛局面。被称为宋儒的儒家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是对佛教和道家的一种反响。在这种儒家学说中广泛地提出了关于本体论、自然哲学、宇宙天体演化学的问题。

中心问题则是观念的本原“理”(规律、原则)和物质的本原“气”(原初物质)之相互关系。宋儒的一些早期代表人物对待某些问题是持唯物主义态度的(周敦颐、张载)。在发展和总结宋儒的理论体系方面,朱熹占据了显着的地位。他在回答理和气的相互联系问题时,终归承认理是第一性的本原,而气是第二性的本原。

陆九渊(陆象山),而特别是王守仁(王阳明)则发展了宋儒中的主观唯心主义。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与宋儒的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是陈亮、叶适、罗钦顺、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学说。在与正统的宋儒学派作斗争中,进步的思想家李贽起了很大的作用。17—18世纪,理与气的相互关系问题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问题在王夫之(王船山)和戴震两人的着作中找到了唯物主义的答案。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外国入侵中国的开始。中国人民以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强大的农民起义作为对封建主压迫和外国入侵的回答,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过程中,改造社会的空想主义思想起了一定的作用。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以后,进步的思想家(谭嗣同、孙中山等)接受和继承了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和唯物主义思想。

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发展便开始了新的阶段,这一新阶段是与克思主义的传播相联系的。

上一篇:中世纪实在论 下一篇:哲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