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279页(1500字)
中世纪东方各国一些信奉伊斯兰教、使用阿拉伯语的思想家所创立的哲学学说之总称。
阿拉伯哲学的产生与穆尔太齐赖派(“分离派”),即早期凯拉姆(唯理论神学)之代表人物的活动有关。他们从讨论关于人类意志自由和神的属性问题开始,最后制订出超出了宗教范围、甚至动摇了某些宗教教义的理论概念。公元9世纪,阿拉伯人广泛接触了古希腊罗马的自然科学遗产和哲学遗产。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及其对自然科学和逻辑学的重大意义成了他们的注意中心。
但是,学习亚里士多德哲学,当时是通过阅读雅典和亚里山大里亚新柏拉图学派后来的哲学诠释者的着作间接进行的。“变成新柏拉图学派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是那些在中世纪阿拉伯哲学的主要流派——东方逍遥派(参见逍遥派)轨道上发展起来的学说的基础。东方逍遥派的创始人是阿尔铿迭,他是一位首次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主要概念带进日常生活的思想家。法拉比(870—950)和伊本西拿进一步发展了东方逍遥派哲学。
他们与阿尔铿迭相反,反复证明世界的永恒性。
他们一再断言,神是“源于自生的必然存在之物”,而从神的流出物产生的世界则是“源于他人的必然存在之物”和“源于自生的可能存在之物”,宇宙现象和自然现象是不以神意为转移的,因为神的智慧要遍及一般,而不是专注单一。以伊本—西拿的观点看来,普遍的东西(共同的思想)有三种存在:存在于神的智慧中、存在于事物中和存在于凡人的心智中。物质是具有产生形式的因素,但要从外部获得形式,而“普天之下”“形式的给予者”是所谓“积极的智慧”。
这一“积极的智慧”还产生人的灵魂,而人的灵魂是不灭的。人类存在的最高目的在于认识这种智慧。与法拉比和伊本—西拿的逍遥派并行发展的还有一些其他敌视正统的伊斯兰教的哲学流派,其中包括有代表性的秘密组织“真诚兄弟会”。对正统的伊斯兰教以及唯理论哲学持反对立场的另一种形式,是苏非派教徒的神秘主义派别(参见苏非派),苏非派的神智学学说显示出诺斯替教派(参见诺斯替教派)、新柏拉图主义和某些东方宗教的影响。
这些学说的基础是相信神能够洞察万物,相信摆脱物质世界羁绊的人最终能够达到神人合一。晚期凯拉姆的代表人物姆台凯里蒙及其追随者阿尔—艾什耳里(874—935)等人借助于唯理论的论据从事伊斯兰教护教论工作。
他们利用原子论来证明关于神的预见,世界之创造和奇迹之可能等教义。阿尔安萨里(1059—1111)是宗教唯心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将姆台凯里蒙派和苏非派的理论概念综合起来作为依据,批判东方逍遥派的自然主义哲学和唯理论哲学的基本原理。阿拉伯哲学一直在安达鲁西亚和北非等地继续发展。
东方逍遥派在这些地方的代表人物是伊本巴哲(约1070—1138)、伊本图斐利(1110—1185)和伊本路西德(阿威逻伊)。伊本路西德的着作乃是中世纪阿拉伯哲学的顶峰。他不仅肃清了亚里士多德学说中后来掺入的新柏拉图主义杂质,并且创立了倾向于自然主义泛神论的独立体系。
伊本路西德论证了理性优于信仰,并证明了神学者无权从事哲学问题的研究。同时,他号召哲学家们不要在“广大公众”面前宣扬自己的学说,因为这样做会使广大公众丧失宗教信念,因而也就丧失道德原则。伊本—路西德的学说对中世纪西欧哲学自由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参见阿威罗伊主义)。此后几百年间,在伊斯兰教东方各国人民的宗教生活中,教义神学和神秘主义这两股势力越来越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是到了19世纪末叶,才又重新开展了对这些势力的斗争。
北非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1332—1406)的着作则是一个例外,他最早提出研究历史现象之共同规律的要求,并创立了本义上的社会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