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物教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363页(707字)
(葡萄牙语feifico—魔法) 赋予一些物体本身以特殊的社会品格,并把文化所创立的特性视为自然属性的东西的一种社会关系(经济方面的、思想方面的等),以及与之相应的一种观点。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启蒙时期的评论,把拜物教仅仅视为个人意识的错觉、个人迷惑的结果等。而马克思主义则指出拜物教的客观内容。历史上拜物教的原初形式是因原始人文化水平极低而产生的,表现为赋予拜物以一种神奇的能力,认为崇拜物能够有意地干预人的生活(参见魔法、图腾崇拜)。
几乎现代一切宗教都保留有拜物教的成分。
商品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使拜物教成为日常实践所固有的现象。日常实践的基本形式就是商品的拜物性质,其表现是商品人格化,同时也表现为商品生产者的物化。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0页)。拜物教表现为对金钱、对黄金的崇拜,表现为赋予资本以一种能够不依赖于劳动而自行增长的能力,表现为狂热地拜倒在权力象征、政治设制面前,表现为赋予各种思想观念、各种口号以一种魔法般的影响力。
在这一切情况下,人类活动的成果(物质成果或精神成果)便被赋予一种神秘的独立性以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威力。
马克思指出,拜物教的根源在于客观上歪曲了乃至颠倒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于社会关系发生了异化和物化,也就是把人贬低到物的地步或把人贬低到物的功能之执行者的地步。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建设过程中,正逐步克服拜物教的影响,并逐步确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纯洁的合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