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活动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378页(1651字)

(1)在哲学上,是指人所特有的对待世界的方式——“对象化活动”(克思);活动是人再现自然和创造性地改造自然,从而使自己成为活动主体,而使他所把握的自然现象成为活动的客体的一种过程。

人最初得以形成和人类的一切品格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保存和发展,都应归功于活动,亦即归功于劳动。人在活动中并不是一个与活动对象毫无关系的需求和目的的体现者,人是以完全符合于活动对象之性质和特点的方式来对待每一活动对象的。也就是说,人在把握活动对象并使之成为衡量自己积极性的尺度和本质。因此,人并不是简单地同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而是要逐渐地使自然界本身变成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改造外部世界只是人之自我变化的前提和条件。在生产中,即使这一生产活动直接地、自觉地只是为了取得物质动力和信息的成果,人们也总是会使他们自己变成有别于他们进入这一生产过程之前的另一种样子。因为他们,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94页)可见,作为一个完整过程的活动还包含有交往。从实质上看,活动也就是把活动本身传给他人和后代的一种社会继承性的存在。创造的秘诀寓于活动的进程中。

历史活动的第一次行动,就是使用工具来制造工具。活动是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统一:它不断地由人的活动能力形式转化为客体的表现形式,或者相反,历史的规律归根到底是活动的规律,虽然在阶级社会的劳动分工及劳动异化的条件下,历史规律似乎表现为从外部控制人们的行为,但就其对人们的支配方式来看,它乃是一种劳动异化的力量。

人的活动既要在实际上复现他所掌握的对象之各个方面,把它再造出来,也要在观念上复现出他所掌握的对象的各个方面作为同类中其他对象的属性,使之成为对象的符号功能。这就是活动生产出观念的东西。

只有从活动的整体性观点出发才能懂得,什么是主体和客体,什么是思维和一般辩证范畴。

无论是理论活动还是实际改造物体的物质技术过程,都仅仅是一个完整活动系统的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因素。

在这里,现实的改造过程决定着观念的改造过程。因此,理论活动是旨在改变人类文明世界的社会创造过程。

但是,在劳动分工条件下形成了一些错觉,似乎“纯实践的”和“纯理论的”功能本身就是活动。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活动才能成为每个人的完整的独立活动,并表现为生活的目的和需要(参见共产主义劳动)。

对象化活动的哲学范畴对一切社会科学,特别是对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2)在心理学上,是说明个体在与周围世界相互发生作用过程中之机能的一个概念。

心理活动是动物系统所特有的、与周围事物的一种联系,它中介、调整和控制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心理活动是由需要引起的,指向于它满足的对象,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获得实现;心理活动以有机体存在着心理为前提,同时又是心理产生的基本条件,而且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应该区分心理活动的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初级形式的心理活动是动物所特有的,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本能的(参见本能)适应能力。高级形式的心理活动是从低级形式的心理活动发展起来的,它成了人所特有的本领。

改变了低级形式心理活动的形态,自觉地改造周围环境是高级形式心理活动的特点。

它具有社会性,并由社会现实条件所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在发展中分化为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

外部活动就是人所特有的,借助手、脚的动作而构成的,对现实对象所发出的各种行动。内部活动是借助于“智力活动”实现的,在内部活动中人并不是对现实对象采取行动,也并不表现为实际动作,而是利用脑的动力模式来实现的。内部活动能规划外部活动;它在外部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并通过外部活动来实现。劳动分工使人的活动划分为实践形式和理论形式。

由于人和社会之需要的多样性,也就形成了人们活动之具体形式的多样性。每一个具体活动形式通常都包含有外部的和内部的,实践的和理论的活动因素。

上一篇:测不准关系 下一篇:哲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