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清江引·八不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江苏文艺出版社《历代怨诗趣诗怪诗鉴赏辞典》第625页(1423字)
【原文】:
乌纱帽,满京城日日抢,全不在贤愚上。新人换旧人,后浪催前浪,谁是谁非不用讲!
【原文作者】:冯惟敏
【鉴赏】:
这首散曲,描绘了明代后期官场上争权夺位的一片混乱景象,对当时政坛的腐朽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冯惟敏的《八不用》,共有八首,分别写官帽、官带等八样舆服用物。这首写的是乌纱帽。
乌纱帽,是官职的象征。
当了官,就可以有权,有势,有名,有利,因此,在几千年的阶级社会里,乌纱帽,曾使多少人为之倾倒!封侯拜相的荣耀,驱使过多少英雄好汉血染沙场;衣锦还乡的美梦,诱使了多少白面书生痴守寒窗!如果说,这些人由于以自己的血汗和知识而获得一顶乌纱帽尚有某种可原之情的话,那么,冯惟敏笔下的那一班人就只能令人耻笑了。
他们也热衷于获得“乌纱帽”,但一不靠战功,二不靠才华,而是靠“抢”!一个“抢”字,绘尽政坛之混乱,骂煞官僚之无耻,无比生动和形象。令人惊异的是,这种哄抢乌纱帽的现象,决非偶尔为之,而是“日日”如此,“满京城”如此——“日日”,从时间上说明这种现象频繁得无以复加,“满京城”,从空间上说明这种现象广泛得无所不至。朝廷内外的各种人物,每日每时无不在抢官做,这是怎样一种荒唐、混乱和可笑的现象啊!诚然,能够伸手去抢乌纱帽的,决不是一般小民百姓。他们或是当权者尚未当官的亲朋好友,想依势夺得一顶乌纱帽戴戴;或是某些野心勃勃的朋党集团,要与另一派决一雌雄;或是拥有相当财富和势力的土豪,企图加冕为王——有些人则是头上已有乌纱帽,只因嫌小,要抢大的,等等。
总之,这只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事情。
乌纱帽既然可以“抢”,自然就顾不上德才和能力了,依靠的必然是势力和手段,所以,作者十分愤慨地指出:“全不在贤愚上。”当时官场的腐败,达到了多么惊人的程度!
散曲的后半部分,讽刺政坛上人事频频更迭的不正常现象。抢官做的结果,必然带来政局的动荡。
“新人换旧人,后浪催前浪”,便是对那种动荡不安的政局所作的嘲讽。今天你把我拉下马,明天我把你推下台,你争我夺,无休无止,这就是当时官场上的情景。《红楼梦》的“好了歌解”有词云:“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看来,明代后期的争权斗争比《红楼梦》说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许等不得“你方唱罢”,“我”就“登场”了。
至于上台的与下台的,到底谁是谁非,那是没法说清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是非标准,有的只是各自的利害得失。对于这种走马灯式的人事变化,作者用“新人换旧人,后浪催前浪”来描述,极为幽默。
本来,年轻的一代接替年老的一代,新生事物代替陈旧事物,这是正常规律,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然而,作者此处并不是用其原意。“新人”不是指新的一代,而是指刚刚抢到乌纱帽的人们;“后浪”也不是比喻新生事物,而是指在争权斗争中又一次涌过来的人群。
作者故意用“新人”和“后浪”这些反话来形容他们,是对他们的嘲笑和讽刺。
这首散曲,通过艺术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明代官场的混乱和腐败;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勾画了封建官僚的厚颜和无耻,让读者从这幅图画中,既看到了统治阶级的荒唐和可笑,又增长了见识,是一首很有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