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宋庆龄辞典》第24页(802字)
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一种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
前者是欧洲资产阶级早期的一种思想体系,广泛地反映在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各方面。其最初形式是“人本主义”。
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人道主义思潮大为兴盛,成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一面旗帜。其主要观点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于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人类的理性。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历史上虽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用抽象的人、人性去理解历史,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历史。第二种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它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立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相适应。它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伦理原则中合理的东西,是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发展。
宋庆龄的人道主义思想随着她的世界观的转变而经历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两个不同阶段。
1912年宋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一文中认为人道主义运动是“实现世界和平,使权利无需依靠军队和‘无畏’战舰作后盾,一切政治分歧都将最后由海牙法庭来裁决”。这一看法显然带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世界观的空想色彩。1943年宋在《给中国在海外的朋友们的公开信》中指出:“中国救济事业,作为积极的、民主的活动,就是要按照平等按照比例的原则对所有抗日的人予以援助。每一块募集到的钱,每一个为这个目的而发生的呼声,都不仅是减除痛苦,而且是打击那些制造这种痛苦的东西。这些东西如果我们不予摧毁,它们就必然要带来新的灾难。这是最真实的人道主义”。1958年宋在《救济福利工作的两种概念》一文中深刻地论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指出:在所有的社会形态中,社会主义不仅在救济和福利工作方面,而且在“其他各方面也都是最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是人,而不是利润,因而重要的是关于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