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宋庆龄辞典》第218页(1674字)
孙中山和他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首先揭橥的战斗旗帜。
近代中国社会交织着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它在对外意义上是备受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凌宰割的半殖民地;在对内意义上则是一个民族的统治阶级“宰制于上”的民族牢狱。因此,民族问题是中国一切先进人物首先考虑的问题。他们提出过不同的纲领和方案,并且力图付诸实践,但均以失败为结局。孙中山继承了农民阶级和下层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族思想”,而淘汰了其中“笼统的排外主义”和落后的“宗法”色彩。他因袭了把民族独立与社会变革密切联系起来的观念,而又屏弃了其中的妥协主义——主要是抹煞了满汉矛盾的谬误。传统的“夷夏之防”的思想在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中也留下了印记,更为重要的还是“竭力从欧美吸收解放思想”,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自由”口号和美国民主主义政治家林肯的“民有”主张等同于民族解放和独立。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的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反满”,力求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避免为列强“共管”、“瓜分”的厄运,争取民族独立。“反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具有广泛动员意义的口号;救亡图存的课题虽未能提到应有的高度,仍然是孙的民族主义的要旨。
孙还提出了取消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的要求。孙的民族主义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体现了人民群众挣脱双重民族枷锁的愿望,顺应了觉醒的亚洲“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势,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此时期的民族主义存在着明显的局限:缺乏明确的反帝内涵,民族解放这头等重要的任务在相当程度上消溶于“反满”课题之中。此外,存在着某种大汉族主义、种族主义因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经过反思和总结,把民族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反对帝国主义被规定为首要任务,指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同时还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消除“侵害中国主权”的具体政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首要任务得到了科学的反映和概括。关于国内范围的民族问题的解决,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终确认了“民族自决”的原则,即“承认中国境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
孙重新解释的民族主义反映了新时期的历史特点与要求,尽管还存在局限性,仍然成为国民革命的共同旗帜。孙逝世后,宋庆龄坚决捍卫其以反对帝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并对其思想与理论进行了本质的补充与拓展。
宋的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对内反对以满洲贵族为首的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国内各民族人民“彼此以兄弟相待”,人人得以享受自由、平等的权利;对外希望中华民族独立自由于世界,并对“促进人类进步”的事业负有义务。宋在革命实践中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了科学的认识,认为帝国主义的特征之一是“法西斯主义抬头,民族沙文主义的最野蛮的表现登峰造极”,其唯一的出路就是“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并准备进行重新瓜分市场的战争”。
认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必“将是一个广泛的反帝斗争”。
彻底地、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是宋的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把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为祖国实现民族解放的必由之路,即“中国人民在击败日本以及其他帝国主义的强大的军事机构之前,首先便要从中国的军阀地主和资本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是宋的民族主义思想的优点和特点,也是宋对孙的民族主义的最重要、最本质的发展;自觉地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联系起来,把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斗争作为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确信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将加速亚洲以及整个世界的革命进程,是宋的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解放中国,统一中国,驱逐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以土地、粮食和自由,并给各个民族以生存发展的自由”,是宋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旧中国,“救亡”始终是革命者所面对的首要课题,宋的民族主义思想充满了现实的战斗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