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宋庆龄辞典

社会主义

书籍:宋庆龄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宋庆龄辞典》第359页(1221字)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指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科学社会主义。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以后,以社会主义命名的思想形形色色,含义也不一样。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大同主义”,“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主张通过“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和平途径,在中国实行“集产社会主义”,避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两极分化的弊病,并极大地发展生产,满足人民的需要。这反映了孙对社会主义的热切向往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误解。

宋庆龄思想上完成了从民主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后,指出民生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歧异:“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制度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供给人们经济和文化需要的生产手段,是属于公有或合作社所有的”,是“剥削制度完全消灭”的社会。而民生主义“不但不要压制私人资本,而且相反地,要鼓励私人资本向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方向发展”。

进而指出“三民主义是一个反帝的民主革命纲领”。

宋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社会发展的规律去认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认为“目前是资本主义制度垂死的时代”,“目前的时代标志了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诞生”。因为“生产与分配的工具仍然掌握在少数剥削者手里”,必然“妨碍了社会向更高的形式和平地发展”,所以“无产阶级革命便成为我们这一时代最迫切的社会需要了”。宋修正了孙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的错误,强调“只有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土地革命与反帝革命,才可以建立使中国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基础”,指明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社会主义是民主革命的必然前途。

关于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方面,宋超越了孙的社会改良的倾向,看到“革命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若要“彻底改变半封建的生活情况,并以一个新的现代化的国家代替存在了一千年以上的中世纪制度”,就必须“用革命的方法来完成”。同时,“只有以群众为基础并为群众服务的革命,才能粉碎军阀、政客的权力,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枷锁,才能真正实行社会主义”;同时“惟有以工农政策为基础的党才能为社会主义打下基础”。宋认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后,才能发展到社会主义。20世纪50年代,宋认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发展中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把土地所有制改变了”,同时“继续发展中的公私合营的企业,已经把所有制基本上改变了”。

国营及集体的经济打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宋认为凭借着已经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我们,和平地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并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终于会成为全世界的一种通行的社会制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