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宋庆龄辞典》第605页(1836字)
【生卒】:1877-1925
【介绍】:
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县)人。
近代民主革命家。生于美国旧金山华侨家庭。1893年父亲在旧金山病故后回国。中日甲午战争后倾心西学。1896年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次年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并与有志青年相互激励,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1903年9月与何访问孙中山,向孙表示愿参加革命。随后遵照孙指示,在日本“物识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1905年9月1日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本部执行部会计长。
随后曾奉孙命回国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以“屠富”、“渊实”笔名在《民报》发表译作《进步与贫乏》、《社会主义史大纲》等,是最早介绍和探索社会主义问题的中国人之一。
宋庆龄称其为“同盟会的积极会员”。武昌起义后回广州就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
1912年5月任广东军政府财政司司长,实行地税换契法、整理财政和税收等措施。宋教仁案发生后赴北京运动国会议员反袁。
“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协助孙组织中华革命党,被任命为财政部副部长,致力于反袁斗争。常到孙中山寓所与孙、宋议事。
1915年10月25日偕何香凝出席孙、宋的婚礼。次年4月9日廖一家与孙、宋等在东京共庆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27日随孙从日本启程返上海。
在沪期间常与孙、宋等聚谈。1917年协助孙动员北洋海军军官南下护法,任中华民国军政府财政部次长、代总长,尽力于护法事业。次年护法运动失败后在沪常与孙、宋等研讨革命的理论,完成《建国大纲》。
五四运动发生后赞扬和支持学生运动。根据孙的指示,与朱执信、胡汉民等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建设》杂志,发表《三大民权》、《〈全民政治论〉译序》等文章。
1919年10月任中国国民党财政主任。
称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与朱执信等学习俄文,准备赴苏俄学习。1919年和1920年多次奉孙命赴福建漳州,帮助援闽粤军的建设和解决财政困难,推动粤军回师广东,讨伐桂系军阀。1921年5月任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次长、代总长,支持孙出兵讨桂和北伐。陈炯明公开叛变前夕被囚禁于广州郊区石井兵工厂,经何香凝等营救脱险后赴上海与孙、宋重新会合,协助孙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3年2月与苏联代表越飞及其僚属在日本热海就履行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条款进行具体磋商。3月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财政部部长。5月任广东省省长。10月以后被孙委派为国民党改组委员、临时中央执行委员,积极参与领导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1924年1月20-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在开会过程中,坚持国共合作和反帝反封建的原则,促进了大会的成功。
30日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31日在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上被推为中央常务委员。后又兼任工人部部长。2月23日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代委员长。
次日主持国民党追悼列宁大会并发表演说,称“列宁先生是打破帝国主义的实行革命家”。3月辞去广东省省长职。
5月9日任黄埔军校党代表,为建立革命军而努力,被誉为“黄埔的慈母”。6月12日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16日与孙、宋出席黄埔军校开学典礼。7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支持沙面工人大罢工,命令各县县长协助组织农民协会。
从8月起坚决主张严惩广州商团。10月11日任革命委员会全权委员,主张镇压广州商团叛乱。
11月7日出席广州庆祝十月革命节大会并发表演说。11日任大本营参议、所有党军及各军官学校和讲武堂的党代表兼农民部部长。1925年3月5日奉孙命往东江慰劳前敌各军将士。12日孙逝世后仍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大政策,参加领导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和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支持省港大罢工。
7月1日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财政部部长。后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
8月20日在中央党部门前被反革命派暗杀。宋庆龄惊闻噩耗,特电驰唁,向廖仲恺夫人表示哀悼。1955年8月20日宋出席政协全国委员会纪念廖仲恺先生逝世30周年大会并发表讲话,指出廖仲恺先生是“中山先生的战友”,“他忠心耿耿、不分昼夜地执行了国民党改组后的联俄、联共、扶肋农工三大政策,并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大力地拥护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决议的一切政纲。正因为他那样赤诚地爱国,那样为革命努力,国民党右派反革命分子要暗中谋害他”。
号召大家“要学习他的革命工作”。着译编为《廖仲恺集》、《双清文集》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