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动机和激励理论

书籍:中国卫生管理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0 16:41:55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卫生管理辞典》第553页(845字)

是研究人们心理的一种理论。

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动机,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内在的、强烈要求得到满足的需要。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可用需要和动机来对人加以激励,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他们也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实现自己的愿望。关于激励过程,西方的组织行为学家提出了多种模式。例如,理查德·斯蒂尔斯和莱曼·波特在1976年提出的一种模式如下图所示:

在上述模式中,需要、愿望或期望导致行为,行为的结果可能实现,也可能没有实现或没有完全实现,这种情况反馈回去,影响下一轮的需要、愿望或期望。

小詹姆斯·唐纳利、詹姆斯·吉布森和约翰·伊凡塞维奇在1978年提出的另一种模式如下图所示:

在上述模式中,人们未得到满足的需要引起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即产生一定的动机。这种动机导致消除紧张的解决办法与行为。

行为的结果可能达到目的,也可能遭受挫折而未达到目的。无论是否达到目的,都可能产生积极态度或消极态度。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组织行为学家对激励过程虽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模式,但其主要组成部分和运行机制是相同的,即首先都是从人们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开始,产生动机,导致满足需要的行为。行为的结果满足或没有满足需要,经过评价和考核,又反馈回去影响下一轮的需要和行为。

西方组织行为学中有关需要、动机和激励的理论和学说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①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作为激励过程的基础的各种需要,分析激励的原因和起激励作用的各种因素的具体内容。

②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包括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等。

③强化型或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这类理论强调行为的结果对以后行为的影响,着重研究激励的目的,以便改造或修正行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