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自然辩证法辞典

五行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4:08:34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62页(1019字)

又称“五材”。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最初,“五行”观念见于《尚书·洪范》。

据这篇古代文献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润下作咸,尖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就是“民并用之”的“五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春秋时期,“五行”观念有进一步发展。郑国的史伯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说明事物形成的物质要素,具有宇宙生成论的唯物主义观点,并以此创造了“和实生物,同者相继”的学说。战国时的邹衍一方面首倡“五行”相生和“五行”相胜说,另一方面将“五行”解为“五德”,把五行伦理化,使五行既有变化发展的涵义,又有神秘主义色彩。汉代的董仲舒和《白通义》的神学家们,继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之后,把“五行”与“五气”联系起来,把“五行”与“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把“五行”与五方四时联系起来,成为神学目的论的精神支柱,陷入宗教唯心论之中。唐代的刘禹锡在《天论》中把“五行”作为“万象”之本,剥去“五行”说的神秘化外衣,还唯物主义本来面目。宋代的周敦颐把五行纳入神秘主义的相术学,而李觏、王安石则以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进一步发展了“五行”观念,李觏认为“五行”相生、相克是有条件的,水能克火,但火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使水变成气体。

王安石把“五行”说发展到新的阶段。他说五行“往来于天地之间而不穷”(《洪范传》),他还探讨了“五行”所以运行不息的原因,认为“皆各有耦”相反相成。同时研究了“五行”的“相生”“相克”的种种关系,以及“五行”的变化关系。他使“五行”说有了哲学上的新义。

“五行”说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反过来它又对生产和科学以及实践起积极作用。因此,古代的天文学、化学和医学都据五行的理论来说明物质现象变化的原因。古代天文学曾依据“五行”观念区分和观测星象的分布。

古代医学家也用“五行”说来区别人体的五脏、五官和各种不同的心理现象,并根据“五行相生”和“五行相胜”的理论,说明各种生理器官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地质地理学家用“五行”来说明地理的方位及其相互联系和作用。所以“五行”观念又是古代自然科学的常用术语。

上一篇:专家系统 下一篇:自然辩证法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