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自然辩证法辞典

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4:09:44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69页(997字)

指根据现代太阳系起源与演化学说,对太阳系的结构和运动上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参阅“太阳系”条目)的合理解释;这些解释作为假说描述了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

科学的太阳系起源假说的建立,开始于18世纪,200多年来提出过许多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假说,这些假说可分为两类,即星云说和灾变说。最早提出星云说的是康德,主张太阳和太阳系是由同一星云演变形成的,此假说可以解释一些太阳系的特征,但是不能说明太阳系中质量分布和角动量分布的显着差异。

20世纪初出现一些属于灾变说的假说。

如1900年张伯伦(Chamberlin)和摩根(Morgan)的量子说;1916年金斯(Jeans)的潮汐说;1935年罗素(Russell)的双星说。灾变说多认为太阳是先诞生的,行星系统是在强大的外力作用下,从太阳拉出的物质形成的。这些假说都企图借助意外的变动,强大外力的作用使行星系统获得巨大的角动量,以解释太阳系中质量分布与角动量分布的异常问题,但是银河系内恒星接近的机会非常少,而恒星周围具有行星系统的可能性并不小,另外,从炽热的太阳中拉出的高温气体将扩散而难于凝聚,因此灾变说是难以成立的。20世纪40年代以后,太阳系起源假说又转向星云说,近几十年提出了20多个起源于星云的假说。1942年瑞典的阿尔文(A1fven)提出在形成太阳之后,是电磁力使云中物质的运动加速;1944年苏联的施密特(Schmidt)的陨星说,提出被太阳俘获了的尘埃云形成了行星系统;1944年德国的魏札克(Weizsacker)提出旋涡说,强调湍流在太阳形成中的作用;1962年法国的沙兹曼(Schatzman)提出太阳在慢引力收缩阶段抛出大量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在太阳磁场作用下加速运动,从而将太阳的角动量转移到以后的行星系统。

这种角动量转移理论称为沙兹曼机制。

太阳系形成至今约有50亿年的历史,太阳很快进入主星序成为一颗比较稳定的恒星,而行星、彗星、卫星又进行了复杂的不同的演化,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在化学组成上有相似之处,但是今天的面貌也有很大的差别,而木星、土星及天王星和地球的差异就更大了。

故关于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现在还没有被公认的假说,对它的研究是现代天文学研究中的基本课题之一。

上一篇:历史主义 下一篇:自然辩证法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