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不等式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4:11:24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82页(542字)
指隐变数理论提出以后,1965年贝尔(Bell,J.)在“定域性”隐参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不等式。
它指出冯·诺依曼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定理不能成立。当两个子系统相距很远时,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定域性(或独立性),这与量子力学的结构会有不同,设A(â,λ)是系统1的某个物理量观测值,â为仪器参数,λ为隐参量;B(,λ)为系统2的物理量观测值,â与B无关,与A无关,设P(λ)为λ的某种统计分布,系统1和2相距甚远。
则A和B乘积的平均值为:
当变动仪器参数b为b′时,可以证明下述不等式成立
|P(,b)-P(,b′)|≤1+P(′b′)贝尔首先证明了这个不等式,因此称贝尔不等式,按量子力学一般原理,系统1和2相距很远时,彼此还有关联,观测到的平均值不应该遵守上述不等式,问题是隐参量λ在其中起作用,这个标明定域性的隐参量λ是否存在有待实验上的证明。如果实验证明存在,那么隐参量理论就有了可靠的根据,作为量子力学的另一种解释成立。
因此贝尔不等式提出以后,对于持续达30年之久的量子力学解释上的争论,又是一个新的浪花,所以在60年代贝尔不等式的影响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