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自然辩证法辞典

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4:12:13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87页(912字)

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提出的两个紧密相关的认识论范畴。

前者指通过感官与外物接触所获得的知,后者指与生俱来的先验得知。

张载认为取得见闻之知首先要有物,有物才能引起感觉而产生知,无物无感也就不会有知。其次要感官与物结合。他说:“人谓已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正蒙·大心》)即通过感官与外物接触,对外物加以模写反映而得到的知,就是见闻之知。可见这种知是直观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而取得这种知的途径则是遵循唯物主义反映论路线。张载把见闻之知只看作“小知”,是普通人狭隘浅陋之知,在知的范围和深度上都是极有限的。

他认为这种知不能穷尽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因为“盈天地之间皆物也,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物?”(《张载·语录》)同时,这种知只限于表象,不能达到对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张载认为不应满足这种粗浅的知,要把认识引向深入,即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在这个认识深化的关节点上,他陷入了唯心论。

张载认为通过“尽心”的途径,认识内心的“天德良知”,就能达到对宇宙万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因为“尽心”可以“知性”,而人性和物性相通,都是由太虚之气构成,尽己之性也就等于尽物之性,认识内心也就等于认识万物了。

“尽心”就是认识内心的“德性所知”或曰“天德良知”,是与生俱来的先验的知,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他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正》)即德性所知不需要通过感官作沟通内外的桥梁和媒介,就能直接与外物冥合;且能直接达到“周知万物”、“尽物穷理”的最高目标。认识自身“德性所知”的途径则是反省内求,破除见闻之知的束缚,通过“大其心”、“尽心”、“尽性”的方法去得到。

可见德性所知属理性认识范畴,其目标是认识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但这种知割断了同感性认识的联系,直接来自人的本性,是主观自生的东西,这样张载由于没能正确解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终于由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走向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唯理论。

上一篇:内力作用 下一篇:自然辩证法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