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自然辩证法辞典

电离理论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4:27:24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194页(842字)

关于认识电解质水溶液本性的一种理论。

它是在1887年,由瑞典杰出的物理化学家阿仑尼乌斯,在研究溶液导电性的基础上创立的。1902年阿仑尼乌斯因在化学发展中的特殊功绩和创立电离理论而荣获诺贝尔奖金。

电离理论指出:(1)电离是电解质(酸、碱、盐)在熔融及溶解时,自行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及阴离子的过程。

(2)阳离子与阴离子是往复可逆的运动,所以,电离的过程是平衡的;由于溶液中的阳离子与阴离子电性相反、电量相等,所以,电解质溶液是中性的。

(3)溶剂的性质决定于离子的性质。电解质溶液浓度愈稀,离子可逆的机会愈少,离子百分数就增高。

H+是酸性溶液的特征;OH是碱性溶液的特征。(4)离子和原子不同:原子可以单独存在,离子不能单独存在;原子不显电性,离子显电性;大多数离子化溶液都有颜色。阿仑尼乌斯提出的电离理论在当时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对于认识电解质水溶液的本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它确定了离子的离解是电解质进入水溶液中就已经发生了,并不需要“电流的影响”。它把化学反应看成是在离子间进行的,“除离子外,任何东西也不发生化学反应。”电离理论将原子分子概念与电化学概念结合一体,使许多电现象与物质的一般规律、与反应速度定律发生了十分密切的联系,开辟了化学能转变为电解机理的研究道路。

电离理论与质量作用定律结合起来,成功地计算出电解质稀溶液的平衡关系,包括弱电解质稀溶液的电离平衡常数,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以及水的离子积等等。

但是,电离理论没有考虑到溶液中离子间、离子与溶剂间的作用,而且不加区分地假定,在电解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解质分子与离子之间的平衡。这就把电解质水溶液看成由溶剂分子、电解质分子和离子形成的机械混合物。实验证明,电离理论仅适用于弱电解质的稀溶液(如O.1M以下的醋酸溶液),不适用于强电解质溶液。电离理论只有和门捷列夫的“水化理论”结合后才得到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