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自然辩证法辞典

米丘林学说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4:49:57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356页(887字)

苏联人李森科(Лuceнко,Т.H)提出的,以苏联植物育种学家米丘林命名的一种学说。

该学说认为,生物体和生活条件的统一是生物学的根本原则;外界生活条件对生物的发育变异起主导作用;生物体的遗传性是其祖先所同化的全部生活条件的总和,如果生活条件能满足其遗传性的要求时,遗传性保持不变;如果被迫同化非遗传性所要求的生活条件时,个体发育所产生的新性状(变异)是可以遗传的(获得性的遗传)。主张遗传性及其变异性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就是用控制生活条件的方法来改造遗传性,来定向培育新的生物类型,即生活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具有定向性、获得性可以遗传。

提出遗传性的物质基础是生殖细胞所有部分(包括染色体、细胞质及细胞器等),整个细胞是统一的整体,因而生殖细胞的遗传性是个体发育中一切器官和细胞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所创造的,这就是获得性遗传的基础。此学说强调生物体的统一性及相互联系,从整体观念来看生物的变化与发展。

该学说是实际经验的理论概括,有一定的片面性,即缺乏有说服力的科学事实根据。例如在遗传理论上它与有着科学事实论据的摩尔根学派存在的根本分歧中就可看出。

(1)摩尔根学派认为遗传物质基础主要在细胞核里,即染色体中的DNA;米丘林学派认为整个生殖细胞是遗传物质基础。生物体内没有特殊的遗传物质(如DNA)。(2)摩尔根学派认为外界环境及体内条件能引起变异,外界环境引起表现型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即获得性不遗传,外因或内因引起基因改变是遗传的,称基因的变化为突变,故属不定变异;米丘林学派认为遗传性的变异是一定向变异,因生活环境的改变迫使生物体同化新的生境,生物类型也发生变异,即获得性可遗传,等等。不同学术观点的分歧本是正常现象,但李森科等人依仗政治权势于1948年在苏联煽起讨伐摩尔根学派的浪潮,给摩尔根学派戴上“唯心主义”、“反动论”、“假科学”等政治帽子,强行推行米丘林的观点。

造成举世皆知的在科学史上罕见的践踏科学的一大事件。它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生物科学特别是遗传学的发展。

这一事件对我国50年代的生物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上一篇:米丘林 下一篇:自然辩证法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