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自然辩证法辞典

构造旋回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5:08:57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479页(563字)

亦称“造山旋回”或“褶皱旋回”。

泛指地槽发育的前地槽期、地槽期和后地槽期相继出现的构造运动的序列。前地槽期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外力地质作用处于相对活跃时期,地表物质的风化、剥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旺盛,地貌发育处于准平原化阶段。地槽期地壳运动激烈,首先以大幅度快速的沉降作用为主,并接受巨厚的沉积。然后转为大幅度的回返上升,地槽一面继续接受沉积,一面使沉积物发生构造变动,并伴随着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形成褶皱带,即形成高大的山脉。

后地槽期即结束地槽的发育阶段形成褶皱带之后,地槽褶皱硬化,地壳运动重新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外力地质作用重新进入相对活跃的时期。法国地质学家贝特朗(Bertrand,M.)根据地层的角度不整合,确立了地槽内褶皱的旋回性。

他于1886~1887年首先在西欧和北美建立了体伦、加里东、海西及阿尔卑斯4个构造旋回。1940年德国地质学家史蒂勒(Still)提出了“巨旋回”的概念,把古生代以来作为一个巨旋回,称为“新地巨旋回”。

加里东、海西和阿尔卑斯等旋回,则是新地巨旋回中的次一级构造旋回,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次一级的亚旋回。1965年黄汲清等建议我国采用世界上通用的加里东、华力西(海西)和阿尔卑斯等旋回。阿尔卑斯旋回可以分为印支、燕山和喜拉雅3个亚旋回。

上一篇:构造体系 下一篇:自然辩证法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