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自然辩证法辞典

测不准原理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5:33:13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642页(524字)

1927年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发现的,是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在实验测量上的反映。

测不准原理指出,对于描述原子体系的两个在哈密顿意义上共轭物理量,不可能同时精确地测量它们的取值,二者偏差值的乘积总是大于或最多等于H(H=1.054×10-27尔格·秒)。

例如,直角坐标X和相应的动量Px;角动量Jz和它垂直平面(xy平面)上的角位移φ粒子的能量E和对它进行测量的时刻t等等。测不准原理肯定这些共轭量的测量精度乘积至少应等于H的数量级,即是

△x·△PxH

△φ·△JzH

△t·△EH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对x测量十分精确△X~0那就导致ρx的测△Px~∞,即没有任何意义的测量,同样对于φ和Jz的测量精度也有如此结果。

如果对ρx做精确测量△ρx→0,那么△X→∞,结果x的测量没有意义。如果一个体系的运动状态稳定时间间隔不长于△t,则对于这个稳定态下的能量测量至少应为△/△t。

测不准原理规定了原子体系测量的精度界限是H,因此它的适用性是在原子范围内。

上一篇:弯曲空间 下一篇:自然辩证法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