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自然辩证法辞典

儒家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6:15:18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939页(1430字)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着名的哲学学派之一。

这个学派的创始人孔丘(前551-前497)字仲尼,鲁国人,人称孔子。他早年任管理仓库和看管的小吏,后来从事办理丧事葬礼的“儒”业,晚年一度做鲁国的司寇。他广收门徒授业,整理删修历史文献,游历于鲁、陈、齐、宋、卫诸国之间,宣传其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创造了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礼”“仁”思想体系。他的着作是流传至今的《论语》。

孔丘是春秋末期较开明奴隶主贵族阶层的代言人。在哲学上,他是西周以来天命观的继承者,但把“天”与“命”分开,发展到知命的宇宙观;他是“生而知之”的先验论的认识论者,但又强调“学而知之”的后天经验,他相信鬼神的存在,而又敬鬼神而远之。在伦理观上,他把“仁”当作先天人性和内心修养的终极目标,把“礼”当作行为的规范,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的“忠恕之道”。在政治上,他仍要保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周礼的旧形式,以稳定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但对一些社会革新措施也不完全反对。

孔丘死后,儒家分为子张、孟思、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荀)氏和乐正氏八派。其中影响较大并留下着述的主要是孟轲和荀卿二派。

孟氏之儒以战国前期的孟轲为代表。孟轲(约前390-前305)邹国人,人称孟子

孟轲一生曾先后游于齐、宋、滕、鲁、梁诸国之间,宣传其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最后“加齐之卿相”,因说服宣王撤伐燕之兵失败而辞职。他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在游历诸国期间聚徒讲学,成为后车数十乘、侍从数百人的儒家大师,晚年退居邹,“与万章之徒序《》,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轲在哲学方面继承了孔丘的思想,从孔丘的客观唯心主义“天命”观发展到“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相与”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在人性论方面提出了“性善”说。

在政治方面,主张复井田,制恒产,行仁政。他是由奴隶主转化为地主阶级保守势力的代表。

孙氏之儒即荀氏之儒,其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荀况。荀况(约前319-前230)又名孙卿,赵国人,人称荀子

荀况是一位学者,曾多次游学于齐国,三次做齐稷下学宫的祭酒,后来到楚国被春申君任兰陵令。

在春申君被杀之后,他被免去兰陵令职务,居兰陵死去。他的《荀子》一书流传至今。荀况虽系儒家一派,但因所处时代的不同,与孔、孟之儒的思想有别,是一位儒法兼有的思想家

在哲学上,他批判了孔、孟的唯心主义观点,形成了“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和“以名举实”、“物理可知”的认识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恶”说。在政治上主张礼治与法治兼重以礼治为主。

他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较系统、完整地反映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以及封建制形成过程中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重要侧面,也是先秦哲学思想发展史中的重要环节。儒家学派又是对秦汉以后思想发展影响最大的学派,特别是孔、孟之道成为历代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在思想领域内一直占统治地位,直到“五·四”时期提倡“打倒孔家店”才受到冲击而动摇,但尊孔读经之风直到建国前也没有间断。

荀况的政治思想在巩固封建制度方面是重要的支柱,其哲学思想更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也为秦汉以后的唯物主义者所继承和发扬。

上一篇:器官 下一篇:自然辩证法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