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中医证病名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10:18:29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证病名大辞典》第365页(544字)

病名。

出《灵枢·痈疽》“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气血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为疮疡之痈、疖、疔、疽等四大类病证之一。指病位深,范围大,病情重,热少属阴之疮疡病。

多因脏腑蕴毒,与外淫邪气搏结肌肉筋骨,凝瘀气血而成。

《诸病源候论·痈疽病诸候·疽候》“疽者五脏不调所生也,五脏主里,气行经络而沉,若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阳不和,则五脏不调。荣卫虚者,腠理则开,寒客经络之间,经络为寒所折,则荣卫稽留于脉……荣血得寒则涩而不行,卫气从之,与寒相搏,亦壅遏不通。

气者阳也,阳气蕴积,则生于热,寒热不散,故积聚成疽。脏气沉行主里,故疽肿深厚,其上皮强如领之皮。

久则热胜于寒,热气盛蕴结伤肉也,血肉腐坏,化而为脓,乃至伤骨烂筋,不可治而死。”据历代文献所载,疽病种类繁多,多据其发生部位和形状而命名。但宋代以前所言疽,多为无头疽,其后渐见有头疽描述。如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三曰疽……疽初起如麻豆子大,痒痛抓破如小疮,后渐结瘢痕作,以次皮破,窍穴渐如蜂房。

”此指有头疽。故近代临床把疽病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又疽与痈虽有属阴属阳之别,但有时又难以绝对区分,故常常痈疽混称。

参见有头疽、无头疽诸条。

上一篇:疳牙龈 下一篇:中医证病名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