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文献辞典

伤寒论

书籍:中医文献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8:20:20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文献辞典》第238页(1199字)

伤寒经典着作。

10卷。东汉张机(仲景)撰。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

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魏晋时王叔和取其中“伤寒”(外感热病)为主要内容编次整理,名为《伤寒论》。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复经校正医书局校订刊行。现存明赵开美影宋刻本《伤寒论》(简称“宋本”)和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本(简称“成本”),尤以“宋本”影响更大。

宋本包括《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以及《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等篇。“成本”除上述篇论外,另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此三篇,多数学者认为是王叔和的手笔)及《辨痓(痉)湿暍脉证》(此篇亦见于《金匮要略》),另有“图解运气图”等内容。

《伤寒论》总结了东汉以前诊治伤寒等病的学术经验,提供了辨证论治(特别是六经病的理法、辨证与治疗)及方药配伍的基本原则。

全书以六经辨证为纲,方剂辨证为法,在诊断上融会了四诊八纲,对伤寒各证型、各阶段之辨脉、审证大法和立方、用药规律,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对于治疗中的“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主要体现于方剂治疗。世称《伤寒论》共记述397法(指较细致的理法与治法)、113方(缺禹余粮丸原方,实为112方),方治内容十分丰富,系作者博采前人效方、结合个人临证经验所拟订,其中着名的经方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青汤、白汤、承气汤、栀子豉汤、柴胡汤、四逆汤、四逆散、理中丸、乌梅丸等均为临床常用效方,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仲景着作中列述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着,方剂组织严密而具有规范,后世尊之为“经方”,誉之为“众方之祖”。是东汉以后方剂治疗变化和发展的基础。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及其禁忌。

如《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辨可下病脉证并治》、《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可吐》、《辨不可吐》等。此书虽以论述外感热病为主,但书中贯串的辨证论治精神及其大经大法,于临床实践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清柯韵伯《伤寒论注》谓:“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历代以之为各科临床必读之经典,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为世人所瞩目。现有多种刊本,国内存版以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涵芬影印汪济川校刊之成(无己)本为最早,另有赵开美影宋刻本、《医统正脉》徐镕校本等;日本另有康平本《伤寒论》、康治本《伤寒论》(摘编本)等。自宋迄今,刊刻和出版之《伤寒论》注本及研究性着作多达700种以上;其国际影响亦较显着,除早期流传日本、朝鲜等国外,现已译成英文。近年来,中日学者曾多次进行《伤寒论》的学术活动,并不断地对此书的学术理论、治法以及方剂的剂型、主治等进行深入研究。

上一篇:伤寒考 下一篇:中医文献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