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文献辞典

伤寒论集注

书籍:中医文献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8:30:00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文献辞典》第261页(898字)

①《伤寒论》注本。

又名《伤寒集注》。6卷。

清张志聪(隐庵)注释,高世栻(士宗)纂集。

成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此书原为张氏所撰,未完稿而病逝,后由其门人高世栻重予编订、补撰而成。张氏诠注《伤寒论》,经其门人高氏重予编订整理,于仲景原文,详其句说,审其字义。原文编排,“先证后脉,首列六篇,次列霍乱、(阴阳)易、(瘥后劳)复并痉湿暍;汗吐下后列辨脉、平脉”,删去《伤寒序例》。注文集前贤有关精论,结合撰注者对经文的理解予以阐发。对伤寒“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感,营卫俱伤”的看法与成无己有所不同。

高氏补订部分,颇多卓见。

现有清康熙年间平远楼刻本等多种刊本,1954年上海锦章书局出版排印本。②《伤寒论》注本。

10卷。清徐赤(五成)撰于雍正五年(1727年)。此书《伤寒论》原文按王叔和编次之序予以诠释。

作者选集成无己、方有执、喻昌、郭雍、柯琴等注,阐发个人心得、经验。

徐氏以为六经为伤寒之畛域,太阳与阳明为六经之始终。太阳为诸阳主气,涵盖诸经;阳明为后天根本,滋养四旁。

故外邪之来,太阳先受之,四旁有病,入胃则不传。书中前5卷为辨六经病脉证并治法,6卷为脉法,7~8卷为辨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9卷为辨下之可与不可病脉证并治法,10卷为辨发汗吐下后病形证治。

后附《伤寒论集注外篇》4卷,采集《金匮玉函经》、《脉经》、《千金方》、《伤寒总病论》、《活人书》、《伤寒补亡论》、《伤寒论条辨》、《尚论篇》等书中内、妇、儿科杂病之脉证并治,以补徐氏自撰《伤寒论集注》之未备。现存乾隆十七年(1752年)刊本。③《伤寒论》注本。黄竹斋撰于1935年。

此书上考《内经》、《难经》,以探其源;下参《金匮玉函经》、《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及《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以别其流。对仲景原文多方考证,辨其鲁、补其脱阙、正其谬误、详其音义。

作者并集成无己、方中行、柯韵伯、汪苓友、喻嘉言、陈修园、徐灵胎、张隐庵等30余家注释之精粹,加以归纳整理,并发挥作者的见解,以期对仲景原文析义解疑,无疑不释。

建国后有排印本。

上一篇:伤寒论阐释 下一篇:中医文献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