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小辞典

半夏

书籍:中药小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12:33:59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中药小辞典》第279页(1167字)

根茎类药材。

(1)释名:本品多于农历五月采收。五月正是夏季的一半。“半夏”之名即由此而来。(2)功能:性温有毒。

①降逆止呕。治多种呕吐。

②燥湿化痰。治咳嗽多痰。

③消痞散结。

治胸闷呕恶、梅核气等症。(3)用法:炮制后水煎服3~10克。外敷治疮痈及淋巴结核时可用生半夏研末醋调。

本品不宜与川乌、草乌、附子同用。(4)饮片特征:类白色圆形薄片或捣碎的不规则块。

〔半下〕 处方常见不规范写法,即半夏。

〔生半夏〕 处方名。即未经炮制的半夏。有毒。

多外用治疮痈等症。若入汤剂须先煎、久煎,以去其毒。

〔制半夏 治半夏〕 处方名。即经过炮制的半夏饮片。制后毒性已除,内服安全。然半夏炮制方法较多,功效有别,处方最好注明炮制方法。

若仅书“制半夏”,药店一般调配“清半夏”或“姜半夏”。

〔清半夏 清夏片〕 处方名。系以白矾为辅料炮制的半夏饮片。

白矾可解半夏毒,并增强化痰功效。

〔姜半夏 姜夏片〕 处方名。系以白矾,生姜为辅料炮制的半夏饮片。

姜可解半夏毒,并增强止呕作用。

〔法半夏 法夏〕 处方名。是以白矾、石灰、甘草为辅料炮制的半夏,一般不切片。甘草善解药毒,石灰增其温燥之性。制后多用于燥湿化痰。

〔仙半夏〕 处方名。

系用甘草、五味子、陈皮、枳壳、青皮、川芎、枳实、薄荷、丁香、砂仁、木香、蔻仁、肉桂、沉香等十余种药材为辅料炮制的半夏。制后可增强理气化痰作用。《本草纲目拾遗》曰:“相传制法系仙人所传,故名仙半夏。”

〔竹沥半夏〕 处方名。

系将初制的半夏,用竹沥(一种药材)水拌透阴干入药者。制后可增强降逆止呕之功。

适宜于胃热呕吐或痰热内闭、中风不语等证。

〔青盐半夏 盐半夏〕 处方名。系将初制后的半夏捣碎,用青盐泡水拌匀,使之吸尽晒干入药者,制后可增强消痰散结作用。

〔水半夏〕 根茎类药材,形态略似半夏,但茎痕凸起,偏于一侧(半夏的茎痕凹陷,位于中央)。

功效类似半夏,但无止呕之功。主产广西,习生水地,故名“水半夏”。

现不少地区将其作“半夏”入药,应当区别使用。

〔半夏曲 夏粬〕 处方名。系将法半夏与神曲原料混合发酵制成入药者。有健胃、化痰、止呕之功。

上一篇:鳖甲 下一篇:中药小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