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制片厂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中外影视大辞典》第253页(1068字)
中国国营电影制片机构,简称“北影”。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市军管会派田方等同志接管了位于新街口的“中电”三厂。接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根据地、华北军区电影队、东北电影制片厂抽调了一批从事艺术电影工作的干部、技术人员与原国统区的进步电影工作者,于1949年4月20日正式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同年10月,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为田方,副厂长为汪洋。
1951年6月,田方调文化部电影局任秘书长,由汪洋任厂长。
1953年7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北影厂的新闻处和新闻摄影总队的机构和人员划入新建立的新闻纪录片厂,北影厂遂成为专业的故事片厂。1960年底,北影迁至小关新厂;1969年底,又迁至现址北三环西路17号。
到1992年,北影厂共拍摄故事片、舞台艺术片400余部,其中不少优秀影片,像《新儿女英雄传》(1951)、《六号门》(1952)、《龙须沟》(1952)、《智取华山》(1953)、《祝福》(1956)、《风筝》(1958)、《林家铺子》(1959)、《青春之歌》(1959)、《风暴》(1959)、《红旗谱》(1960)、《洪湖赤卫队》(1961)、《停战以后》(1962)、《小兵张嘎》(1963)、《早春二月》(1963)、《海霞》(1975)、《小花》(1979)、《骆驼祥子》(1982)、《如意》(1982)、《边城》(1984)、《良家妇女》(1985)、《红楼梦》(1988~1989)等,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四十多年来,北影建立了一支电影艺术家队伍。
着名导演有崔嵬、水华、成荫、凌子风、谢铁骊、谢添、陈怀皑、李文化、董克娜等;着名编剧有海默、孙谦、颜一烟、岳野、苏叔阳、李洪洲等;着名演员有陈强、于蓝、于洋、谢芳、张平、赵子岳、葛存壮、封顺、王人美、凌元、李仁堂、郭允泰、赵联、秦文、俞平、卢桂兰、安震江、于绍康、张雁、李林等;着名摄影师有朱今明、钱江、聂晶、高洪涛等;着名作曲家雷振邦;着名美工师秦威等。在录音、化妆、服装、道具、剪辑等方面,也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人才。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导演、编剧、演员和摄影师,他们在老电影艺术家的帮助下,成为创作的中坚力量。北影演员剧团建立于1953年,曾有演员200余人,演员由北影、长影共同使用。
至1958年,为适应拍摄工作的需要,分别组成了北影、长影两个剧团。电影界的知名人士田方、谢铁骊、赵子岳曾先后担任过北影演员剧团团长。
(参见第十三部分同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