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层次论

书籍: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0-01 15:28:4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第286页(544字)

美国心理学家A·H斯洛于1943年首次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认为需要是行为的动力,当某种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这种需要就失去了对行为的主要动力作用,于是另一种需要就会产生,成为新的行为动力。人类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由低至高依次排成一个阶层,低层次的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之后,才有可能发展出下一个高层次的需要;同时,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告消失,只是对行为的影响退居次要地位而已。这五种人类基本需要依次如下:(1)生理需要:即人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

(2)安全需要,包括安全感、稳定性、免于灾难等。

(3)社会交往的需要:包括爱情、兴趣爱好相投者的聚会、自己有归属感等。(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威信和成功。(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实现自己的潜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这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反映出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观点,它认为只有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之后,才能进入高一层次的需要,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需要之间的差异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