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书籍: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更新时间:2018-11-07 01:58:59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23页(1703字)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这一理论的总基础之一。

党的十四大报告概括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9条主要内容中的第1条,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结论,是在总结我国4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究竟应当走什么样的道路。

这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走了不少弯路。建国初期,我们国家曾多方面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了不少他们的模式。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这种脱离我国实际的模式,其弊端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不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也严重阻碍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条发展道路,要求从实际出发,不把书本当教条。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但是这种坚持,必须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绝不能把它视为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马克思主义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但不可能预见到每个国家在遥远的未来所发生的所有问题,更不可能对这些问题都一一作出具体的答案。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最本质的东西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可能探索出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发展道路,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别国的模式。

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就曾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49页)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他又进一步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这个基本结论从根本上指明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条发展道路,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和精髓。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是毛泽东同志用这一科学的思想战线武装了全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也正是我们党又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10多年来,不论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还是改革开放中重大成果的取得,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结果。

这条发展道路,还要求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领导群众进行一切工作的根本方法和取得正确认识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的10多年来,诸如农村改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的新办法、新政策、新路子,都来自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的事业才能充满活力,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