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历史上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教训

书籍: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更新时间:2018-11-07 02:26:35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87页(1375字)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应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从此,党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探索和尝试。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我党深刻总结我国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明确指出,我们接管城市以后,城市的各项工作都应当“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这一指导思想为顺利地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党的八大又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全党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这一结论标志着我党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为此后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

但是,后来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指导,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和国际形势,导致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八大提出的正确方针未能付诸实施,使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延误了经济建设进程,我国经济建设不但没有缩小同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这个差距。“文革”期间,甚至提出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荒谬口号,批判所谓的“唯生产力论”,把抓生产,搞建设,发展生产力说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我们吃了很大的苦头,造成很大的灾难。”(《邓小平文选》1975一1982年,第213页)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因此,“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13页)即使战争打起来,打完了还是要搞建设。“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14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终于将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一切工作都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精神文明建设都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我国经济建设搞上去。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充分显示了党要下大力气搞好经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经过建国历史上的几次曲折,党已充分认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生产力,是富国强民的物质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的党和国家才能够兴旺发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