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书籍: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更新时间:2018-11-07 02:32:55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110页(1330字)

1992年9月25日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决定》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农产品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对全国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90年代我国农业应在继续重视产品数量的基础上,转入高产优质并重、提高效益的新阶段。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所谓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即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来驱动农副业生产的发展,使第一、二、三产业的内部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功能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合理投入,达到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为人类生存和生活提供最佳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较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产业。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需要;对于满足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为工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料,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村工业品市场,实现小康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人口增长过速,人地比例持续恶化,农业科技进步迟缓,农业资金短缺,谋求农产品供求平衡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因而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把发展农业的重点放在增加农产品数量上。1978年以来,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持续的农业快速增长从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农产品的供求平衡。

随着旧矛盾的解决,又出现了新的矛盾,主要表现为:(1)农产品单一化、质量一般化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要求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之间产生了矛盾。随着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跃,生存性生活资料比重下降,享受性、发展性生活资料开始上升,尤其是动物性食物消费呈较快的增长趋势。

然而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这一变化。(2)温饱农业总是把重点放在粮食生产上,从而恶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单纯追求高产,恶化了整个农业生产环境,农业投入的产出率不高,经济效益下降,农业的低效益与农民要求迅速增加收入的矛盾日益突出。(3)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与有限的就业门路的矛盾。目前,我国农村约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还将新增1千多万劳动力。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由于本身要求向深度广度进军,经济效益较高,加上加工、储藏、流通环节的需要,因而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所以,实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客观经济进程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高产,即保证农产品总量的稳定增长,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的基础地位比较脆弱,综合生产能力还不高;人均占有的粮食、肉、蛋、奶、、糖、果等农产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十发达国家;土地生产率,在世界上也不是很高。因此,农产品的供给有限和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将是我国长期的基本矛盾。优质,即提高农产品质量。

这是由生存需要向发展需要转化的要求,是实现价值和效益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高效,即占用和消耗同样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条件下,获得的产品数量多、质量优、收益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