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温饱和小康生活水平

书籍: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更新时间:2018-11-07 02:37:19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122页(1359字)

国家对我国现阶段和将来生活发展水平的划分标准。

根据国家统计局1984年有关材料,对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划分为四类:一类是贫困户,是指在1984年中国农村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下的农户。这些农户家庭生活困难,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和简单的再生产,要靠国家救济和贷款度日;二类是温饱户,是指1984年中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在200元至500元的农户。这些农户能够吃饱、穿暖,口粮能够满足需要,开始注意副食消费质量和讲究营养,衣着消费有了改善,开始利用手头积余,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设施;三类是宽裕户,1984年中国农村人均纯收入500元至1000元的农户,这类农户生活比较宽裕,注重改善衣食质量,手头有节余资金扩建和改建住宅,购置耐用消费品;四类是小康户,指1984年中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农户。这些农户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富裕,基本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宽裕户,生活条件明显得到全面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大部分农民彻底摆脱了贫困,迈向温饱,少部分农民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划分脱贫、温饱、宽裕、小康生活水平的标准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但总的来看,我国农村贫困户呈减少趋势,温饱、宽裕和小康户明显增加。

为了加强贫困地区的开发,改变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和人民群众生活困难的状况,自1989年起,国家采取重大措施,实施温饱工程。其主要内容: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使这些地区初步形成靠自身力量发展商品经济的能力,为继续开发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进而脱贫致富。目前,温饱工程已取得明显效果。我国贫困地区已由全国30%下降到3%以下,一部分地区已开始走向富裕。

脱贫、温饱、宽裕、小康还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中国由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国家的发展过程。旧中国积贫积弱,人民生活水平十分贫困。

中国共产党掌握全国政权以后,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发展国家经济、科技、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摆脱了贫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的战略目标。中共十三大把中国经济发展归结为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在改革开放十年之后,这个目标已经达到。第二步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这一步在全国许多发达地区已经达到,相当多的地区已经接近这一水平。第三步是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关键是要走好第二步。

所谓小康水平,主要有:人均国民总产值2400元,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基尼系数(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程度)为0.30-0.35;贫困人口比重在5%以下,人均年收入为1400元;人均住房面积为15.5平方米;人均日摄取热量为260千卡,蛋白质为75克;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为47-49%;人均文化用品及文化教育、生活服务支出比重为16%;平均期望寿命为70岁;中学入学率为55-60%。

到1990年全国接近小康的程度为57.7%,在未来10年要实现小康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只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使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程度,是一定能实现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