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效益的主体和基础

书籍: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更新时间:2018-11-07 03:04:16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192页(1252字)

指在社会主义经济运动中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生产中,生产者耗费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生产出满足自身需要的有用产品,实现劳动生产的目的,经济活动的这种“合乎目的”的有用性或有效性,就是经济效益质的涵义。同时,经济效益表现为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对比,或产出与投入之比。

投入少,产出多,经济效益就高或好;反之,经济效益就低或差。这是经济效益量的涵义。

社会经济效益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由于各个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同,经济效益的社会涵义也就不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只有生产的产品符合社会需要,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有用产品,生产这种产品的劳动耗费才合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性,才有效有用,才形成社会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用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对比,评价经济效益的大小或好坏。因此,我们讲经济效益,首先应当明确,就是要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经济效益既然是满足整个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效益,那么它首先表现为宏观经济效益,这是社会经济效益的主体。

宏观经济效益作为社会经济效益的主体:(1)它是整个社会的国民经济总体的经济效益;(2)它不单是生产的经济效益,而是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作全面衡量的经济效益;(3)它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相统一的社会经济效益;(4)它不仅是近期的经济效益,而且更重要的是长期的经济效益,是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的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在宏观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投入一定量的资金,生产出更多的国民收入。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是微观经济效益,即企业或部门的经济效益。这是由于,一方面,企业的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如何,是形成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始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仅要取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要直接取决于劳动者所在企业或部门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社会主义经济中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既是对应关系,又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处理二者关系时,首先要确保宏观经济效益,在坚持微观经济效益服从宏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充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是我国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项基本方针。因此,在深化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实行投资决策的科学化,以减少投入量,加速科学技术现代化及其应用,搞好国民经济的计划组织和综合平衡,以扩大产出量。还要完善市场体系,以促使产销对路,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逐步实现技术改造,在社会经济运行发展过程中,充分注意处理好经济增长的速度、比例和效益的关系。

分享到: